為澳企儲底氣進駐深合區
澳珠兩地昨恢復免隔離通關安排,居民、旅客、外僱笑逐顏開,關閘口岸川流不息的通關人流,凸顯本澳在民生、經濟等領域高度外向,容易受外圍政經因素影響。
全球新冠肺炎新增確診個案有下降跡象,但不能掉以輕心,須提防冬季病毒傳播活躍期反彈的可能。疫情對經濟、民生的影響尚未消退,但供應鏈短缺、房價壓力、貨幣貶值等,憂慮全球高通脹重臨。
當中全球海運鏈因反覆的疫情,致部分海外港口擁堵嚴重,國際物流供應鏈不暢、船舶運行效率和空箱周轉率大幅下降,海運費用倍升,拉高通脹預期。如美國九月通脹按年升百分之五點四,高於市場預期,也高過八月水平,創下十三年新高。核心通脹為百分之四,與市場預期及八月的數據持平,但高於美聯儲局百分之二的平均通脹目標。
內地方面,九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百分之○點七,創半年低位。通脹平穩背後卻隱藏暗湧,生產者價格指數按年升幅擴大至百分之十點七,連續兩月升穿百分之十,更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高,反映生產成本高漲,只是企業礙於疫下經濟前景不明而選擇不加價。當疫情影響退潮,物價反彈壓力隨時反撲。
面對物價冰火兩重天,本澳亦難獨善其身。企業成本難降、生意大減的兩極分化現象同樣在澳門上演,特別是中小微企經營挑戰更大。政府推出八項措施為中小企解難紓困,但最終要“授人以漁”,畢竟長貧難顧,企業須固本培元,才能走得更遠。
上月國家公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方案,為澳企走入內地發展提供機遇,長遠擴大澳企潛在發展空間。遠景已謀劃,眼前如何解救水深火熱的中小企,才是考驗。疫情凸顯本澳經濟難單靠內需盤活,祇有隨着疫苗接種率上升、口服藥問世,適應疫後新生活,有序擴大通關便利,才是提振經濟復甦動力的關鍵。唯有穩住中小企生存空間,日後才更有底氣快速進駐深合區發展。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