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四
2021年10月21日
第A09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聞小語)關愛青少年 免誤入歧途

關愛青少年 免誤入歧途

四名年僅十二至十七歲的學生,日前竟在疫下停課期間夥同一無業女子,由三名男學生扮嫖客,女學生及無業女則負責把風,在祐漢梯間搶劫風塵女子。猶如童黨電影劇情,竟在現實中出現,令人心寒。

涉案“主謀”年僅十四歲,竟懂得利用風塵女子不敢報案的弱點,提議與四同黨分工合作犯案。先不論犯案動機是因為等錢用抑或一時貪玩,但年紀輕輕竟懂得把握被害人弱點,繼而有組織合謀作案。試想想,小小年紀,倘若取得犯罪“成就感”,將來會如何?

近年來,警方及教育界為提高青少年守法意識,不斷開展校園防罪活動,目的是向青少年普及守法意識,並懂得主動向不法行為說不。根據當局統計資料,近年本澳青少年犯罪保持輕微下降趨勢,但今年上半年則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案件數字增逾四成達卅四宗,涉案人數急增近九成達六十四人。數字背後反映甚麼問題?青少年偏差行為漸趨激進,是朋輩影響?受不良資訊渲染?跟疫情有沒有間接關係,例如疫下停課、學子遊手好閒?無論如何,值得治安及教育當局、學校、為人父母者,以至全社會深思。

家長、教師都會時刻提醒青少年遵紀守法,莫因一時衝動,行差踏錯,從而令成長路上蒙上難以磨滅的污點。疫下學校停課,教師雖會維持網上教學,但難以觀察到學生平日的言行舉止,監管教育的責任更側重於家長。

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眾多,但絕非一日之寒,與情緒困擾、朋輩影響、家庭關係有密切關聯,若得不到適當心理輔導或治療,或陷惡性循環。家長的角色至為關鍵。為人父母,都是曾經的過來人,明白青少年處反叛期,容易衝動,抗拒約束,一言九“頂”,做錯事當食生菜。家長都希望管教好,但總是覺得不得其法,尤其雙職家庭,認為無時間跟兒女好好相處。然而,一個“忙”字,不是疏於理解和管教的藉口。

疫情反覆,校園生活未必長期保持正常,傳授知識,育德育人,教育界責無旁貸,但作為家長,每日關心子女多一點,聆聽子女心底話,更勝千言萬語。

夏 耘

2021-10-21 夏 耘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1215.html 1 (新聞小語)關愛青少年 免誤入歧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