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軒轅 凝民心
澳門回歸是國家趨於統一的大事。為告慰初祖,千禧年清明節在陝西黃帝陵豎立了“澳門回歸紀念碑”,作為澳門炎黃子孫列入“民族祖廟”的象徵;亦藉龍年以此告慰黃帝國家統一大業又進了一步。
二○○六年,陝西省“黃帝陵祭典”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後,在全國各地年年舉行黃帝祭典活動的氛圍中,澳門民間社團亦舉辦了多次敬祭黃帝活動。其中在戶外舉行最為莊嚴、隆重的一次,是二○二一年四月四日由澳門陝西同鄉會主辦的“辛丑(二○二一)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 澳門視頻連線分會場”活動。
這是澳門首次受陝西省人民政府的委託,由民間社團設立的黃帝陵祭典澳門分會場。活動採取與陝西黃帝陵祭典現場同步視頻連線方式進行,使出席的各界嘉賓通過大熒幕,同步參與了陝西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據澳門主辦方宋鳳山會長介紹,為了彰顯澳門對華夏初祖的敬慰及隆重其事,活動廣泛邀請了特區政府官員、各大社團代表及中學生代表共二百多人參與(因響應特區政府防疫號召而控制出席人數);並由澳門歸僑總會、澳門旅遊教育文化協會協辦,澳門中聯辦、澳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和澳門濠江中學為支持單位;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出席了祭典並獻花。場地選擇在多位國家領導人曾親臨指導過的澳門濠江中學舉行,更體現了澳門人愛國、團結和感恩的精神。
會場由五十六面(代表五十六個民族)祭黃帝陵專用的祭祖龍旗圍起,來賓均佩掛祭黃帝陵專用的黃色佩巾,同步視頻連線令參與者猶如置身橋山祭典現場。
主辦方更邀得澳門學者撰寫了祭黃帝文,其內容體現了頌揚黃帝功德、追溯民族歷程、突出祖國當代成就、實現祖國統一的思想,並祭稟黃帝澳門特區近年的發展成就和抗疫成績等情況。儀式上特別敦請澳門濠江中學尤端陽校長宣讀祭文,更能激發青少年愛國敬祖的情懷。
黃帝陵祭典的文化意義,首先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敬祖”等觀念,以培養人們的“仁愛”之心;而更重要是弘揚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在澳門特別行政區遙祭黃帝陵對愛國教育獨具意義,除可促進中華兒女對同根、同源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外,對促進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及宣揚“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都將起着符合時代發展的積極作用。(二之二)
三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