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
阿卜杜勒扎克 · 古爾納,二○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一位坦桑尼亞裔作家,現旅居英國。迄今為止,他的作品也沒有中文譯本,也因此,他的獲獎出乎許多中國讀者的意料。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為:“毫不妥協並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與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着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
古爾納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坦桑尼亞處在英國殖民統治,此時的非洲大陸,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風起雲湧,坦桑尼亞終獲獨立。但獨立後的坦桑尼亞政府卻排擠阿拉伯裔,故此,十八歲那年,古爾納不得不以難民身份來到英國,二十一歲開始寫作。他在肯特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英語教授,研究方向為後殖民時代論述,在其十部長篇小說中,多為反映處於殖民統治下的難民生活,其中《天堂》、《海邊》為代表作。
古爾納儘管長期旅居英國,然而,他的人生經歷、背景、文化,自然會以一個非洲人的視角審視殖民主義給非洲帶來的災難。誠如他的祖國坦桑尼亞,自一五○三年至一九六三年的數百年中,先後遭受葡萄牙、阿曼蘇丹、英國的殖民統治,如他在小說《海邊》中所描述:“那些來自阿拉伯、海灣、印度的商人們,他們隨穆西姆風而來,至少有一千年了。他們帶來了商品;帶來了生活方式;帶來了飢餓、貪婪;帶來了幻想、謊言……”
縱觀古爾納的作品,主要圍繞難民問題,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狀況,聚焦於身份的認同,種族的衝突與歷史背景的書寫,所展現的後殖民時代的生存現狀,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社會現實意義。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他,不僅是對其作品的認可,而且極具開創性,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它讓全世界關注難民這一全球性的話題。
由地緣政治和霸權主義所引發的戰爭、飢餓、貧困、疾病,導致數以百萬計的阿富汗、敘利亞難民失去家園,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二○二○年的統計,今天全世界有着八千一百萬難民,儘管人數只佔全球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但是,它所造成的災難,它對世界安全的衝擊是不可估量的。這八千多萬難民的流離失所,尤其婦女和兒童,乃世界人道主義的災難。
早期,西方國家是靠販賣黑人起家的,人們不會忘記印第安人的悲慘歷史,亦不會忘記非洲黑人的奴隸史。
古爾納小說重現的角色,在遷徙中如何構建新的家園及尋找歸屬感,刻劃殖民主義奴隸制度之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古爾納獲得二○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是當之無愧的。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