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灣區非遺同宗同源生動畫卷
粵港澳非遺展促文化交融
【本報記者廣州廿四日電】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博物館等參與舉辦的“珠水同舟——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展”,今天在廣州塔首層環形展廊揭幕,旨在更好地共建人文灣區,進一步凸顯和增強灣區文化軟實力。
各地官方首合辦
本次展覽是首個由大灣區各地官方合作舉辦的非遺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發起,得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博物館以及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非遺保護主管部門的積極響應。
作為“璀璨灣區之光——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組成部分,是次展覽旨在促進大灣區文化交流和融合,凸顯人文灣區文化多元、璀璨魅力的時代之光。展覽以“珠水同舟”為主題,寓意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民依水而生、因水而聚、文脈相通、同舟共濟。
展覽分為“與子同袍”、“精工匠作”、“粵韻悠揚”、“同宗同源”四個展區,分別從衣、用、娛、俗四個板塊呈現灣區人民美好生活。展線設計巧妙契合廣州塔一樓環形展廊的空間特點,以順時針路線指引觀眾依次體驗四大展區,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展示、音視頻展示等形式,力求勾勒出灣區非遺同宗同源的生動畫卷。觀眾可看到由端硯、白沙茅龍筆和木雕等組成的灣區版“文房四寶”,來自廣州、澳門、香港的技出同源而又風格迥異的廣彩、牙雕,由佛山綵燈和廣州紅木宮燈交相輝映的華燈盛景,還有新會葵扇、東莞莞香、石灣陶塑等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品等;雕、鑿、繡、繪,巧奪天工,中西兼容,雅俗並舉。
展三十特色項目
此次展覽匯聚卅餘項獨具灣區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包括粵劇、廣東剪紙兩項人類非遺代表作,中式長衫製作技藝、香雲紗染整技藝、廣繡、莞香製作技藝、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佛山綵燈、端硯製作技藝、新會葵藝、廣東音樂、南音說唱、醉龍舞、廣東醒獅、詠春拳、天后誕、行花街等廿三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多項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徵集展品一百餘件,反映灣區非遺的典型風貌和最高水平。
展覽現場特別設計系列互動打卡體驗點,讓灣區非遺可感可觸。深圳非遺“沙頭角魚燈”設計主題藝術裝置,巧妙設計出以魚燈為形象的魚龍飛舞,象徵和灣區一同飛躍。以廣東醒獅為題材的打卡點,中心視覺元素“獅頭”與周邊造型牆巧妙構成一個“同”字,觀眾通過和“獅”的合照,秀出大灣區的“醒”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