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休盡取
杜甫在虁州的名作很多,像《催宗文樹雞柵》寫日常生活的,我等讀者不常讀到;順着舊生的討論篇目,再看一首《雷》,如順藤摸瓜,讀到“
一物休盡取”這勸世真言,遙應《雞柵》中詩人“秋卵方漫吃”的仁民愛物精神表現;不知怎的,就滑稽地想念起久違的白飯魚煎蛋來了。
老杜有一首《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表現的,也是“一物休盡取”的、如我們今天的環保信念。白小是白色的小魚,不妨想像即我們的白飯魚,網上知識是這類魚叫銀魚或麵條魚,白飯魚是此地的俗稱。小魚本來是透明的,離水之後才呈白色。小小的白魚,集體是牠們的命運,銀花雪片是數不盡理還亂的個體聚合。人們吃小魚,是一箸一箸的夾着吃,用麵條去形容倒是最貼切的,反正總不能一條一條的挑着吃。悲憫的詩人把弱小生命無一倖免被集體通吃的命運看在眼裡,硬是覺得無情無義,除了是時代處境的心理投射,那也是一份惜物的心意。
由物及於人,《雷》中:“萬邦但各業,一物休盡取。”主張朝廷對百姓要寬容;天旱無雨,農事歉收,請先休戰役,與民休息。好的作品有着永恆的生命。這詩在今天,明白活現一個現代的觀照角度;我們不也正水深火熱處於綿延未息的疫情中?古人於災難,只能無語問蒼天:“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數。”虛弱的詩人只能“汗滋衣裳污”、“失望築場圃”。而我們,起碼有可紓困的疫苗。
或者不用太矯情於古今之比,反正今天我們一年到頭都雞蛋和白飯魚照食可也,那麼想想現實世界的重要資源吧,如水。若按當局最早的防疫教育,宣傳短片的鏡頭中,搓手二十秒的同時,水流也在旁奔瀉二十秒!如何減省浪費了的食水,不過是“一物休盡取”的基本思維罷了。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