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10月31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劇場關了 行政更忙

劇場關了 行政更忙

近兩年疫情三度閉館,劇場停演、延期、取消,但不代表劇場人沒有事情可做,而且對劇場行政人員來說,還比平常做多了額外工作。重新協調全體演職員檔期已夠難了,更同時面對向相關單位申請場地及活動舉辦的取消及更改,又或活動形式(從現場改為線上)的改變。

當資助單位已說明若取消,可以合理報銷支出後,大家都知道“取消”、“報銷”是最簡單的方法,然而這“最後一着”,肯定不是大多數劇團希望發生的。於是“更改形式”、“延期”所面臨的繁瑣文書、聯絡、解說便更多。而由於形式上從“現場”轉成“攝錄”,不但藝術語言改變了,行政人員也要面對因應不同製作方式、程序、人手分配而學習更多新的溝通語彙、行政事務。同時又要向資助單位傳達這些更新訊息,在語言的轉換與傳遞之間,藝團行政人員與資助部門之間的理解差異更常發生。

例如最近在一篇媒體報道中的“羅生門”,對於劇團已申請演出更改為錄播,但剛好演出場地重開,那麼是否可馬上恢復現場演出?有劇團跟資助部門溝通時,出現因為形式不同了,“其資助有可能受影響”,而當記者向當局查詢時,卻又出現“在條件許可下允許藝文團體以靈活之方法進行演出”。

這裡並非要找出誰對誰錯,只是在這麼多突變的疫情環境下,不管藝團、相關政府部門,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行政問題。過去行之有效的“程序”、“原則”,在這種反覆又不可知的變更下,到底有沒有一個“緩衝區”,讓大家好好整理、調整自己的狀況?正如疫情下,有跨部門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資助部門的“應變協調”又是否存在?以上述“羅生門”為例,“可能受影響”和“以靈活方法進行演出”,這兩句話都有很寬闊的詮釋空間,然而在資助單位與受資助者的關係裡,詮釋的權力是否對等?

(再疫情,文化事 · 二)

踱 迢

2021-10-31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3234.html 1 (衆藝館)劇場關了 行政更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