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的小確幸
城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有機食品風潮並行的結果,是生活在富裕地方的富人,愈來愈把擁有自家菜園、農莊乃至酒莊視為格調。一般的中產人士,也開始了陽台種植、天台養蜂,乃至室內魚菜共生或水耕種植的小確幸。
在北京,合夥包下郊區的一塊田請人代種鮮蔬、櫻桃,認養幾頭奶牛、數棵古茶樹以供自用,十多年前早已流行。此舉純粹出於食物安全考量,而非受永續生態、身土不二的本土主義感召。當菜市場、網上超商乃至農夫市集都不可信時,自己的糧食唯有自己種。
澳門雖然沒有農夫市集,但對特定農產品的需求,也可從特有的方式得到補給,諸如鮮土茯苓等山草藥,過往多靠來去匆匆、賣花為主的“灣仔婆”每天坐船帶來澳門。偶爾在澳門菜市場出現的“本地薑”,不似內地肉薑壯碩,但薑味濃,價格也貴些。
在飼養活家禽屬違法的澳門,菜園或所謂農家樂極為稀缺,政府推動的小型農場以親子教育為主,大家閒來澆點水意思意思罷了。
當內地美食博主都曉得在網上商店加入隱世山貨、零污染土特農產品以彰顯品味之際,連松茸和姬松茸還傻傻分不清、牛肉豬肉都嘗不出的許多澳門飲食網紅,繼續臉不紅、氣不喘地誇誇其談。這種美食界騙子,僅對進口高級食材盲目追捧,只在乎異國美味到了本地,用料正宗不正宗,對本土農業和食材原產地零認知,卻自以為是神農氏嘗遍百草。
“樹上的青瓜熟了,又甜又脆。”三毛寫夢中的橄欖樹,澳門一些美食作家也無中生有出攀緣植物喬木化的“青瓜樹”。港澳這類美食“鴻文”刷新了人們對植物學的認知,把食評寫成了科幻小說。沒有謙卑之心成不了美食家。對吃這回事,沒有道德包袱不要緊,但至少要心存好奇,樂於對一顆花椒、一片菜葉、一粒海鹽尋根問底。
(呼喚農夫市集 · 三)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