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10月31日
第C05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父親身後仍是家的故事

《黃河岸上的父親》 作 者:邵麗 出 版 社:百花文藝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父親身後仍是家的故事

《黃河岸上的父親》是著名作家邵麗的中篇力作。為安葬存放了幾十年的父親骨灰,“母親”和眾多子女引出一段家族血淚史,這裡有抗爭、有親情,有中國人常有的家長裡短,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血緣與現實之衝突,它流淌着七十年共和國的發展史,摻和了種種是非和無盡糾葛。而歷史洪流就像生養主人公一家的黃河般,滾滾而來,勢不可擋,那湧現着自強不息的個人奮鬥史,恰好就像黃河的條條支流。

題目由父親擔當,故事起點也源於父親的意外去世和安葬未果,但通篇中,父親出現的場合並不多,他更多是以一個類似幽靈的影子穿梭於家庭成員的人生履歷中,着墨不多,卻令人過目不忘。他生於沒落大家庭,有點像《活着》裡的福貴,在新社會無所適從,吊兒郎當,“本事不大,氣性不小”,不事產業,隨心所欲,又是半個美食家、半個廚子,藏着一本自撰的烹飪秘笈。然而這一切都讓強勢而講究實在的母親深惡痛絕!

小說的核心人物其實是母親。她恍如蜘蛛網裡那隻不斷吐絲織網的蜘蛛,故事以她為中心展開敘事,形成多條線索,構成許多對矛盾複合體——母親與父親、我與母親、母親與我二姨、母親與我二姐、母親與我弟……

故事一開始就設置了懸念:父親為何去世?是自殺?是被母親“逼死”?是意外溺死?這懸念貫穿始終,但文末並未交代明確答案。其實答案並不重要,讀者在讀罷這篇蕩氣迴腸的作品後,對懸念早已毫無牽掛,對答案的尋找也不再執着。這不是懸疑小說,懸念的設置只不過起牽針引線之用,顯得既平實又巧妙。

作者擅於將深沉的歷史和宏大的時代背景融入敘述中,現實主義手法非常明顯,但又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利用講述的仿真性強化了小說的真實性,彰顯着強烈的歷史和社會意義,這種氣度在澳門小說中不容易看到。作品展現了複雜的家庭關係,很可能不少讀者或多或少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家族的影子,畢竟我們父母親那一代,兄弟姐妹一般都很多,而血緣關係終究無法替代現實利益,這是家庭和傳統文化的無奈。

小說層次清晰、線索明細、結構簡潔。每一章節相對集中地敘述母親和每一位家庭成員的衝突、“我”與每一位親人難以割捨的情感故事,最終擰成一條繩——家庭的恩怨情仇無法將父親的安葬費平攤,“我”作為在深圳創業的佼佼者,不得不承擔起全部費用!這看似有點老套的話題卻沒有讓讀者覺得乏味、雷同。

作者常用寥寥幾筆,便勾勒出深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那位老母親,“我是恨着她的。可我恨了多少年就愛了多少年;恨有多深,愛就有多深”。她刻板小氣、自以為是而又見識膚淺,對所有人都有着令人恐懼生厭的控制慾。她長甚麼樣?作者如是說:“她像一架根雕。她很瘦,乾而硬,又愛穿黑衣服。兩隻樹根一樣的手拿着相框,讓人有一種硌得慌的感覺。”

作者擅長通過對比手法,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如用母親的剛烈反襯父親的懦弱,用母親的火爆反襯父親的溫和,用二姨對我的關懷反襯母親對我的冷漠,用大姐的斤斤計較反襯二姐的慷慨無私。

文中偶爾採用柳暗花明、山重水複的筆法,令讀者突獲意外驚喜。如接近尾聲時,“我”突然收到大姐的珍藏——就是那本父親的烹調秘笈!而他們姐弟數人其實都從事餐飲行業,彷彿冥冥中有某種斬不斷的緣份!作者還在現實主義的敘述中插入想像性描摹畫面,虛虛實實,凸顯文學的永恆魅力。

小說不是自娛自樂的工具,應該是映照社會的一面鏡子。如果澳門作者像邵麗一樣,走出小天地,以小見大,寫身邊事,反映整個大時代、大社會、大變革,寫出悲天憫人的情愫,寫出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氣質和特有脊梁,那麼成就將會更大。

巴爾札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每每讀到經典,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共鳴,其背後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中國人,當我們看到他們的血淚和夢想,也就看到今天的自己。

譚健鍬

2021-10-31 譚健鍬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3274.html 1 父親身後仍是家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