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文化基地 完善發展藍圖
諮詢中的澳門第二個五年規劃,有專門一節提出“一基地”建設,顯示特區政府重視有關問題。二○一九年,國家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至此,繼“一中心”、“一平台”之後,“一基地”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正式成為國家賦予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定位和方向之一。二○二一年該定位又被國家正式寫入《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理解基本策略
澳門“一基地”建設,有三個重要的基本策略。
第一、雙層驅動。澳門“一基地”的功能不僅僅在於促進澳門本地發展,更重要的是服務國家新時代戰略發展之需,二者緊密結合。也就是說,澳門是“一基地”建設的主體和主力,國家也應是“一基地”建設的主體和主力。應大力爭取中央政府參與澳門“一基地”建設,積極在澳門投入國家優質資源,形成澳門“一基地”建設“雙主體、雙主力、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格局。
第二、三位一體。“一基地”與“一中心”、“一平台”交叉融合,緊密聯繫,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基地”建設可以為“一中心”建設創造更好條件和更優環境,“一中心”建設離不開“一基地”的文化要素;“一基地”建設應將“一平台”的葡語國家和地區作為重要文化交流傳播對象。因此,三個定位需要統籌考慮,整體謀劃、協調推進,通過“一基地”建設服務“一中心”、“一平台”,反過來在“一中心”、“一平台”建設中充分體現“一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全業覆蓋。打造“一基地”,文化是內容,經濟適度多元是目的,其建設既是要滿足澳門文化事業和文化人的發展所需,繁榮澳門文化,也是要滿足經濟發展對文化提出的市場要求,提供新的產業空間和就業崗位。在聚力加強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化賦能加持其他產業的獨特功能,秉持“文化+”及“+文化”理念,在澳門現有各產業領域,添加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增加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以文化為催化劑,有效提升已有產業的附加值。
實施重點項目
打造文化基地,既要有細水長流,精耕細作的常年文化施政工作,諸如持續保護和傳承好文化遺產,舉辦多元化且具質素的文化盛事,做好文化教育工作,更有效開展文化傳播等。與此同時,也要謀劃實施新的具體項目,引領促進和承載落實“一基地”建設。
規劃建設支撐“一基地”建設的空間載體。在新城A區規劃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澳門填海區規劃建設文化新區,集中佈局建設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展覽廳、演藝館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澳門文化新地標,並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現代的澳門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展現澳門國際文化形象,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夯實載體基礎。
舉辦更多國家級、區域性和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探討舉辦中西文化交流合作國際論壇、世界華文出版論壇、世界儒學論壇等活動。建議向中央政府爭取,將一些由國家主辦的大型文化活動安排在澳門舉辦,例如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等。
重點培育扶持文化產業中具發展潛力的行業。澳門文化產業尚處於孕育期,應全面落實《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二○二○至二○二四)》的政策,重點支持有文化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行業和企業先發展起來,“以大帶小”走出去。依託澳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制度優勢,澳門有條件發展成為世界華文出版中心,建議實施澳門出版業振興工程,透過現代化全媒體出版,輸出澳門文化軟實力,帶動澳門文化基地的建設。
總之,“一基地”是澳門特區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大灣區建設、增強澳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部署,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廣泛討論研究後,形成的發展共識。其建設,不僅關乎澳門文化,更關乎澳門未來全方位的發展;其過程,實質是追求澳門更好的生活品質,完善特區未來的發展藍圖。
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校長 林發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