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構建文化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涵蓋嶺南文化和人文灣區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於推動人文灣區建設而言很有必要,對大灣區文史研究的交流與合作,也有推動作用。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所訂下的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有着共同的歷史淵源和嶺南文化的共同基礎,灣區城市也有着共建人文灣區的共同意願。在這個基礎和意願上,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助力粵港澳人心相通,使人文灣區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互促進,使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對外傳播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自然成為人文灣區建設的主要內容。
由於粵港澳大灣區在地理位置上背靠內地,面向海洋,使得嶺南文化具有海陸交接的重要特徵。歷史上,粵港澳大灣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其中一個重要節點,是亞非沿海以至西方與中國往來的大門,自明朝以來,逐步形成以廣州為中心、澳門為“外港”的對外商貿基地和集散中心,使嶺南文化特有的開放和創新個性如虎添翼,為豐富近現代嶺南文化的內涵奠定基礎。在灣區的對外商貿和交往功能日益突出的同時,灣區的戰略價值也日漸提高,為抵禦外來侵擾,清朝政府在珠江兩岸修築起大角山炮台、虎門炮台群、威遠諸炮台、沙角炮台等海防工事。雖然後來粵港澳三地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歷史軌跡,但灣區的特殊環境也為日後中華民族的覺醒、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解放提供必不可少的思想養分和活動平台。
在我們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前,人文灣區的建設也被賦予新的內涵、新的意義。環顧粵港澳三地,廣東省經過近三十多年的不斷努力,已實現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的質的飛躍,當前正集中力量,加大保護傳承嶺南文化、推動嶺南文化創新性發展、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提升文化旅遊內涵。 (上)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