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1月20日
第A16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筆雯集)從“細路”的名字說起

從“細路”的名字說起

廣府人對小孩子的暱稱,曰“細路”。路與小孩何干?確實無關,只是“路”與“佬”之音近,應是“細佬”之音轉訛。“細佬”就是“大佬”的弟弟,叫得更親切,會在“細佬”之後加一個“哥”字,曰“細佬哥”。有歌仔唱:“細佬哥,要溫功課,米(勿)掛住拍拖。”諄諄善誘,十分溫馨。

潮州人稱小孩為“弟”也很溫馨。不過“弟”的發音與廣府有別,讀作“地倚切”,作:“di”音。所以很多時索性把“弟”作為人名。由於“弟”字有親切感,廣府人也引入,把孻仔(最細的兒子),呼之曰“di”。

其實 “di”漢字是有的,只是這字罕見,且年代久遠,被人遺忘。《新唐書 · 于頔傳》:“于頔,字允元,後周太師謹七世孫。”這個“頔”字音同“迪”。《廣韻》:“頔,徒歷切,入聲,錫韻。好貌。”又《玉篇》亦解作“好也”,由於“迪”音之轉訛,而音近於“叻”。

名字,一般由父母或家中長者所起,舉凡親人莫不希冀兒孫美好。女的命名蘭、蕙、淑、芳、鳳;男的曰賢、豪、忠、良、威、勇。由於“頔”有美好之意,所以後周太師謹的七世孫的名,取個“頔”字。

《廣州語本字》:“俗讀頔音近,廣州謂事物之出色者曰頔。”人之好自矜伐者曰“好認頔”。矜伐,就是恃才誇功,誇耀。《三國志 · 魏志 · 鄧艾傳》:“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中國人多有儒家傳統,主張謙恭讓,認為滿招損,謙受益。而“頔”有矜伐之嫌,故命名寧取賢良淑德,忠孝仁勇,也避用“頔”字,因此“頔”字漸漸被遺忘。不過有人寫作“叻”,只是借音,也有作“仂”,只是數之餘解。《玉篇》:“仂,勤也。”一個“勤”字,並沒有“頔”的涵義。

話分兩頭,中國一字多義,頔也不例外。《廣韻》:頔,去潁切,古文之“頃”字,田百畝為頃。

冬春軒

2021-11-20 冬春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7225.html 1 (筆雯集)從“細路”的名字說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