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首次亞洲行或難如願
美國總統拜登於二十至二十四日先後訪問韓國和日本,這是拜登去年一月就職以來的首次亞洲之行。輿論認為,俄烏衝突背景下,拜登此訪旨在展示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重視和參與,加強盟友關係,推進“印太戰略”,儘管其足跡只留在韓國和日本,但圍繞的都是中國。
這次訪問今年初就已在規劃,之後持續性的官方放風和媒體報道,早就將其具體行程以及重點都清晰勾勒出來。各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場事先張揚“針對中國”的“挑事之旅”。按照美國駐日大使伊曼紐爾露骨的話說,此行“是對中國的警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很強大”。近段時間,美國官員和媒體一直都毫不避諱,大談拜登將如何與韓國、日本協調圍堵或排斥中國。
通常來說,美國新總統上台後首次亞洲之行都會選擇日本和韓國作為第一站。不過,拜登上任後的首次亞洲行顯然推遲了許多。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上台十個月後就到訪四個亞洲國家,分別是日本、新加坡、中國、韓國。特朗普上台後也於當年十一月到訪多個亞洲國家,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越南、菲律賓等五國,其中中國更被視為核心行程。
然而,拜登自上任以來,共有三次出訪,目的地全都在歐洲。如今,拜登的首次亞洲行在其上任十六個月後姍姍來遲,行程單上只有韓國和日本兩站。這並不意味美國的戰略重心轉移至歐洲,拜登似乎更希望通過此次出訪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即美國的戰略重點仍然在印太。
十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應約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通電話,顯然與拜登的此次亞洲行有關。針對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表現,楊潔篪表示,“中方必將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他並且跟了一句:“我們說到做到”。美國顯然在為它與中國升級對抗,尤其是圍繞台灣問題攤牌做準備。
拜登此行“雄心勃勃”,除了和以往一樣打出“安全牌”、“軍事牌”,還帶去了“經濟抗中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透露,拜登將在訪日期間正式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其實質就是“印太戰略”在經濟領域的延伸,本質上依然是一個戰略安全合作框架。根據目前該框架披露的內容,其中涉及到經濟合作的內容並不符合市場規律,更多依然是地緣政治的內涵。
然而華盛頓和它的亞洲盟友都清楚,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額比它同美國、日本的加起來還要多。中國也是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所有東盟主要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隨着中國國力的發展和地區影響力的提升,很多國家都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因為這並不符合其發展利益。亞太是合作與發展的熱土,誰又甘願成為地緣政治的走卒?相信絕大多數亞太國家是清醒的,為美國“火中取栗”?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