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會知道
略略翻翻雲斯兄贈予的第三冊《我的音樂生活》,我忽然生怕奪原書主之所好。
書中不少地方,讓書主劃了實線,如正文第四頁梅克夫人給柴可夫斯基信中的:“您已習慣於聽到比我這個音樂門外漢有資格得多的人們的感謝和欽佩”;如二○七頁柴氏給梅克夫人信中的:“是在這裡,我的藝術力量給發展了;是在這裡,命運安排我使我遇見一個成為我的天使的人”;如二一六頁柴氏給梅克夫人信中的:“勤奮而沒有天份的學生,就在這裡給抵擋着了,因為腦筋和動力是不夠的,還必需音樂的敏感。”有些句語,書主(我估計是位女性)添上了自己的話:如十二頁柴氏自謂:“我有時很感到消沉,但是對於工作的無可饜足的飢渴,安慰了我。”旁註為“尋求真理也是一種幸福”;如一○五頁柴氏給梅克夫人信中的:“生命的動人就是在於苦與樂、光與暗的迅速變換,就在於善與惡的衝突……”旁註為“沒有悲,就不會有真正的樂;沒有失望,就不會有真正的希冀。”如一三○頁梅克夫人給柴氏信中的:“我知道你的生涯中有過一次愛,但我認為那樣的愛是柏拉圖式的。”旁註為“柏拉圖主張精神戀愛而非肉體的愛。”書主分明有修養有思想有見地,對一些說法,她會持批評態度。如八十一頁柴氏對梅克夫人說:“正如普希金所謂,‘習慣代替了幸福’。”批註為“普希金原文:習慣就是幸福”;如一三六頁梅克夫人對柴氏說:“假如一個天才要發展、要得到靈感的話,他就必須免於物質的缺乏。”批註為:“葛朗台式論調!大都並非如此!貧困往往是奮發的起點。”
讀書讀到這樣的程度,不應該說是泛讀而是精讀了吧!讀書精讀到這樣的程度,不應該說不愛這冊《我的音樂生活》了吧!那麼,原書主是在哪種境況之下,願意跟她的所愛分道揚鑣的呢?也許,我永遠不會知道。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