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中的澳門
澳門劇作在外地獲獎的機會不多,這次“姚一葦劇本獎”得獎作《極樂》,本人未有機會拜讀,卻想起幾年前曾有一個以澳門為背景的劇本,也在台灣得了獎。這個名為《到燈塔去》的劇本在“第四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中獲得首獎,作者大頭馬非澳門人,但據作者自述,為了寫這個劇本自己曾到澳門作田野調查。該劇以二○一七年澳門“天鴿”風災為題,描寫風災下的澳門眾生相,後來還由台灣一所大學正式搬演過,澳門劇評人Franky讀過劇本後,指該劇:“作者本身並非澳門人,對澳門沒有深刻認識是不能過責的,但《到燈塔去》的最大問題,卻是作者沒有覺察到(或許是故意?)自己正以‘有色眼鏡’來審視澳門,不僅沒有使用作家應該具備的敏銳觀察力去穿透表象,反而自滿於自己對澳門的‘深入認識’,跟從了那些憤世疾俗的仇澳觀點,並將這些‘理想化’的觀點生硬地套在具體人物和情節上,並在過程中填補了許多帶有偏見的想像,而當中所述與澳門實況之間的落差之大,已到了無法迴避的程度。”每個作者必有其“偏見”,不管是否本地人,在書寫本地故事時,都會吸收了一些外在的定見,影響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問題是作者自身對這些“偏見”有足夠的自覺。
這次真正由澳門作者所寫的劇作在台灣得獎,可是這個在“第二屆姚一葦劇本獎”中得首獎的劇作,卻不是寫澳門,主辦單位刊出評審的意見,指該劇“書寫深圳三和人才市場當中的臨時工處境,對於底層人物的生命狀態描寫入微,劇本最後結束在疫情來襲,也映照出疫情對於中國經濟,乃至個體生命的影響,作品深具當代意義。”可見這個劇本並非完全書寫澳門故事,卻直面澳門不得不面對的題目。(為時代編劇 · 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