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8月01日
第B11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讓孩子盡情玩

讓孩子盡情玩

早前,我出席了一個座談會,並就“親子如何相處”這個主題,分享了一些個人見解和心得。一如預期,在最後的互動環節上,家長們都踴躍發言,把其個人生活軼事、獨門“湊仔經”、平日遇到的困惑……都一一捧出,生動地描繪起來。討教以外,我強烈感受到,他們更多的是在互訴心情,渴望自己對孩子的用心、付出能被理解。這本來平常不過,只是,話題終究還是離不開“孩子的管教”。確實,在我看來,這大底是天下間最常接觸,卻又最難觸摸、最讓人頭痛的一門學問。

其中有位家長,分享時一臉憔悴和焦慮,給我留下頗深刻的印象。

她的孩子今年讀小一,據她所言,不管在家在外,總愛玩個不停;時而又會拿着些配件,不知何物,沉迷其中,不亦樂乎。“這也罷了,就連在學校,老師也常投訴,說他非常貪玩。更要命的是,每次寫作業、複習,他特別喜歡磨蹭。試過好言相勸,說些道理,但都沒用,最後還得靠罵,甚至打;不罵不打,根本沒法管……單是督促學習,人就累透了。有想過不管他,讓我們各自也感覺好過點。可他還小,若現在不管,將來豈不更糟!但我又真的不知該如何去管……”她說得激動起來,眼淚在打轉,似快要掉下來。

她話音未落,在場的家長們已按捺不住,紛紛“建言獻策”——方法管用與否,在此不作斟酌。作為嘉賓,她的困難與需要,雖然不盡認同,但我還是非常理解,畢竟,類似的擔憂與焦慮,在現今社會並不鮮見。於總結時段,我特意向她提供一些建議和實用資訊,希望對她有所幫助。

這個世代的家長們,大概自己也很不解,儘管個人的工夫已夠忙、夠累,又經常缺席與孩子的互動交流,卻總愛監管孩子的舉動,督促孩子的作息。他們似乎就是“見不得孩子樂”——長期以來,把“玩”、“貪玩”視作一種頑劣的行為,全是壞的、不好的,對此無法容忍、深惡痛絕,要千方百計阻止;若實在不行,阻止不了,也得少玩,更要讓孩子在嚴厲看管、從旁呵斥的環境中玩,好讓孩子玩得渾身不爽、無趣至極。在限制孩子玩樂方面,家長們之“用心良苦”,已經達到了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然而,相關研究早已充分證明,貪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和真實需要。著名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大師Garry Landreth有句名言:“鳥飛,魚游,孩子遊戲。”這裏的“遊戲”,指的就是“玩”。跟所有動物一樣,人自出生、有意識以來,本能上就渴望玩。在成人眼裏,玩也許只意味着休閒、浪費時間、不務正業,但對孩子而言,玩就是生活,就是學習,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養料,是他們結交朋友、學習體驗,以及探索世界的主要途徑。

腦科學研究也表明,“玩”包含了思考、整合、評估、行動等多個歷程,不但可彌補孩童現實世界直觀感知的缺失,而且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故貪玩的孩子,一般都是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同時也不乏獨立、專注、勇敢、樂觀幽默、開朗自信、表達清晰等這些正面的、強烈的性格特質和發展傾向。更重要的是,在玩的過程中,孩子身心會獲得完全釋放,舊有經驗與新穎元素也會進行碰撞和融合;種種這些,都能有效地鍛煉肢體協作,強化思維,發展智力,以助個人習得各方面的本領和技能,從而成就獨特的人格。可以說,玩,實讓孩子獲益匪淺。

透過擺弄、操作物件,除了小肌肉得到強化,孩子更可以從形式各異的物品中,提高概括、辨識的能力。而跑、跳、追逐等體力遊戲,可充分鍛煉孩子的大肌肉,以及肢體與腦袋的協調。玩玩偶時,孩子會進行模擬,並自設對白,這表明他們正在理解生活中遇到的某些情景與事物。當孩子在塗鴉,其內容、用色、筆觸、風格等,都能純粹地反映出他們當刻的情緒和想法。

另外,在捉迷藏的過程中,孩子通過認真觀察,排除假象,尋找目標,養成細緻的思維模式。而角色扮演裏,藉寄託的模樣,孩子們可超越現實的限制,不但滿足了內心的慾望,而且能激發其無窮的想像力。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刻,孩子更能慢慢地學會與人相處、互動、合作等社交能力,同時會努力發展尚未成熟的口語表達。

可見,不管以何種形式,玩之於孩子,都是珍貴而必要的。因此,在早期教育階段——特別是學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托兒所、幼稚園)教育,家長與老師,在“玩”的觀念上,宜具備較一致的認知和看法,合理地看待孩子貪玩的天性,尊重他們玩的權利,而且,要寓教於樂,務必讓他們參與足夠多的遊戲和活動,提供他們盡情玩的機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中學習技能,發揮創意,抒發情緒,表達想法……反之,若要求他們只學不玩,或多學少玩,都是違背了兒童成長和行為習性的自然發展規律。

遺憾的是,在今天盛行的“比較”以及“內捲”的風氣下,為成為“人生勝利組”,不少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孩子們能首先“贏在起跑線”,而恨不得孩子整天在埋頭用功、勤奮讀書。除了學校繁忙的常規課程,他們還樂此不疲地把孩子送往各類型的面試班、培訓班和輔導班;一心以為只有通過高強度的訓練,孩子的能力才能提升,卻沒料到,孩子最終被推進到的,是各種課業的陷阱;他們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萬丈深淵裏拼命掙扎,仍無動於衷。於是,莫說掙扎不來的,那些僥倖的、成功掙脫出來的孩子,即使學富五車、滿懷絕技,卻易患上各種各樣的毛病,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這實在不見得讓人欣喜,反教人惋惜。

人生是一趟馬拉松,要贏在終點線,笑到最後,前提也要有一副健康的體魄和完備的心理素質。在孩子誕生之初,為人父母,所願的,其實也是如此簡單,不過是孩子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只是後來,因追求漸多而越走越遠,遺忘初心罷了。然而,可別忘記:你的孩子,只是孩子。

當大人還在糾結,玩到底有何是處的時候,其實孩子們最天然的反應,早就給予了答案。所以,每看到孩子陶醉於自己的玩樂時,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好好的理解與陪伴,讓他們玩得盡興。也許你不曾想過,有天他們突然打扮成醫生,來到你面前,給你診症,打針,開藥方,輕聲問候……這些小小的舉動,竟真的能夠把你的“病”治好。

高勝源

2022-08-01 高勝源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06877.html 1 讓孩子盡情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