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謊言 敗也謊言
今年初,英國首相約翰遜陷入“派對門”事件,早已成為他的政治負資產。其所屬的保守黨,內閣成員伺機而動,透過相繼請辭,再配合後座議員撤回支持,最終迫使約翰遜辭職。
說謊成癮的乘數效應
即使在宣佈辭職前一天,約翰遜依舊硬撑到底,盡顯臉皮之厚。七月六日,多名內閣成員相繼辭職,其中包括財政大臣、衞生大臣等重要官員。在接受議員質詢時,下議院議員對約翰遜火力全開,質問他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才肯下台?約翰遜一副“留下比離開困難”的態度,指國難當前,首相肩負重任,責無旁貸,強調自己的工作必須繼續進行。
就在一眾高官準備跳船的前一天,同為內閣官員兼上議院議員Nicholas True,在上議院宣讀預先準備的講稿,卻引起在場議員哄堂大笑。翻閱講稿內容,也不過是英式老八股,不外乎就是說自己有幸為公眾服務,並相信英國優良成熟的制度,足以捍衛英國公共事務的原則及權力標準之類。然而,這位議員照稿宣科,竟然也吞吞吐吐,讓在場議員忍俊不禁,認定他為誠信破產的約翰遜護航,連自己也感到尷尬心虛。更何況由姓氏直譯為“真實”的內閣成員,為謊話連篇的前首相站台,其荒謬之最,無疑是上佳的黑色幽默。
一份平淡如水的講詞,加上非一般的發言風格,變相成為英國上議院的笑話,要尋根問底,則不得不提約翰遜謊言治國的最後一章。事緣年初的“派對門”之後,約翰遜出席接二連三的國際峰會,為他提供了喘息空間,也為他創造了外交上的表演機會,一時之間轉移了政府內部要求他下台的公眾視線。然而下議院保守黨副黨鞭平徹(Chris Pincher),卻於近期被揭發在一個私人會所中喝到酩酊大醉,被在場兩名男子指控其行為不檢,其後再被揭發他三年前已涉及同類醜聞而接受黨內調查。當年,約翰遜任命平徹為內閣官員,而唐寧街十號則一直否認在任命之前,約翰遜已知悉平徹行為不當。直至七月五日,前外交部高官罕見出面指正,約翰遜才改口承認知情。
上位與下台的政治盤算
回顧約翰遜的職業生涯,其大話精的作風,甚至可以追溯至他早期在英國報界工作的事例。根據英國資深媒體人費蘭特(Jonathan Freedland)所述,《泰晤士報》是約翰遜第一份工作,但後來卻因他捏造不實內容而遭解僱。千禧年後,約翰遜加入前保守黨黨魁夏偉明(Michael Howard)
的影子內閣,亦曾因一宗桃色風波說謊而被“豉椒炒魷”。
一個說謊成性的人,為何能夠在英國政壇扶搖直上,甚至最終讓其順利拜相,攀上權力高峰?命裡有時終須有,可能是最表面的答案,但當中跟保守黨的政治盤算亦不無關係。根據費蘭特的分析,領袖之間的“化學作用”,往往十分奇妙:美國人先選了奧巴馬做總統,八年後口味突變,選了教全世界跌到一地眼鏡碎的特朗普。
同期,英國脫歐,已是塵埃落定。前首相卡梅倫因草率推動公投,最後付上政治代價。接任的特雷莎 · 梅,勤奮、具責任感,卻缺乏個人魅力,教英國人呵欠連連,讓脫歐立場強烈的約翰遜“有機可乘”。他和特朗普的共通點之一,就是借民粹高漲,把自己定位為捍衛國家利益的最佳代理人。例如在脫歐公投前夕,約翰遜開着一架紅色巴士,車身印上毫無事實根據的宣傳口號:不脫歐的話,每星期三億五千萬英鎊,便會送進歐盟的戶口。
三年前的歐洲議會選舉,英國保守黨政府得票率不足一成,黨內迅即意識到未來在國內敗選的危機,開始物色奇兵,希望可一洗頹風。後來特雷莎 · 梅辭職,在保守黨內一直給人看低三線的約翰遜,卻因形象奇特、言行出位,加上經常充當脫歐急先鋒的角色,跟黨內力求打破政治悶局、爭取游離選民支持的心態不謀而合。尤其約翰遜在工黨勢力相對扎實的倫敦,兩度贏得市長一職,令不少討厭約翰遜但深明政治現實的黨員,最終選擇他為保守黨領袖。
對領袖殘忍是偉大民族標誌?
在約翰遜帶領下,保守黨在二○一九年尾舉行的英國大選中,以狂風掃落葉的姿態,取得國會大多數議席,亦是該黨自一九八七年以來的最佳成績。雖然戰績彪炳,不過英國選舉分析師凱勒(Peter Kellner)認爲,約翰遜個人當年所得的民意支持,其實比特雷莎 · 梅還低一倍。約翰遜大獲全勝,並非他深受英國人歡迎,而是他碰上一個太弱的對手——工黨前黨魁郝爾彬。
未幾,新冠疫情在全球大爆發,加上脫歐和經濟衰退等多重危機,使英國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峻的考驗。三年前,約翰遜在大選中幾乎不戰而勝。三年後,英國繼續上演“海軍鬥水兵”的戲碼,只是朝野對調了角色:近月,超過四成的保守黨下議院議員,向約翰遜投下不信任票;六月底的兩場國會補選,保守黨接連敗北;現任工黨領袖斯塔默(Keir Starmer),政綱欠奉,政治面目模糊,但面對如此對手,約翰遜的民望,卻持續落後施紀賢。接二連三的敗象,保守黨已心中有數:如果要在來屆大選冧莊,約翰遜不可能是宣傳品上那位“海報男孩”。黨內野心能力兼備之士,把握了棄船的黃金時機,當中包括前財政大臣辛偉誠和衞生大臣賈偉德。兩人在辭職信中,異口同聲指出約翰遜的領導缺失,並表明雙方在經濟政策上的分歧。
約翰遜用盡誠信配額,最後黯然下台,從保守黨民主傳統角度思考,其實也不過是英國問責政治的常態,關鍵在於內閣對首相的監督。貴為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保守黨每逢意識到在任首相表現差勁,會拖累未來大選的選情,必務實地拋棄其領袖。在英國,要問責首相,甚至拉首相下台,除了選舉和在國會通過對首相的不信任動議外,首相同樣受到黨內議員和內閣官員的監督和制約。為了政治利益,約翰遜亦曾經用同樣手段,以辭去內閣部長職務為由,施壓特雷莎 · 梅下台。如今其內閣部長帶頭倒戈,亦不過服從現實政治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遊戲規則。
杜然(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