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習慣建立深度工作力
深度工作力,是指個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無外界干擾狀態下進行活動,令個人認知能力達到極限,效率達到最高的能力。這個名詞是喬治城大學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創造。在其《深度工作力》一書中,把“深度工作力”定義為專注於高認知需求任務而不分心的能力。
彈性工作助深度工作
紐波特認為,進入深度工作狀態有很多益處。至少包括:一、有助快速學習困難的東西;二、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三、令個人產生工作滿足感;四、提高自我意識與層次等。
根據紐波特的理論,以下建議有助建立深度工作力的七個習慣。
一、選擇適合的工作計劃和方法。如惠普公司是率先使用彈性工作制度的全球企業之一。員工只要保證在一周內達到一定工作時間和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就可自由安排上下班時間。這種彈性安排有助員工根據自身偏好,更容易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惠普還允許員工選擇是否在家辦公,讓員工以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安排工作。
二、創建儀式助集中注意力。約翰‧庫尼奧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教授的研究指出,大腦會記住特定事物的關聯。當兩種事物按照順序形成某種配對,大腦會記住這一組合。這意味着,若總是在工作前進行某種儀式,形成習慣後,這儀式有助收拾心情,可更快進入工作狀態。
如球星斯蒂芬柯瑞在開賽前兩小時通常會練習,除與教練或工作人員聊天、觀察球場來放鬆心情,還有各種投籃練習,最後以超遠距離投籃練習作為儀式的結束。對上班族來說,這個啟動專注工作按鈕的儀式,可以是沖一杯咖啡、清理一下桌面、五次深呼吸或是三分鐘的冥想。
分輕重緩急處理工作
三、優先考慮最重要工作。再按順序完成次重要的工作,以此類推,有助提高工作效果,也可保證完成一項工作的專注程度。
暢銷書作家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建議,應根據重要性和緊迫性來分類並劃分任務的優先順序。緊急且重要的工作,要優先完成;不緊急但重要的工作,則預留時間,確保在不受干擾下完成任務。
世界知名的麥肯錫諮詢公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也會以目的和時間兩個維度去定義不同工作,並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任務。
四、記錄和思考所花費的時間。通過時鐘記錄工作時間,有助更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在特殊情況下,還可考慮設置更刺激的倒計時。時鐘上跳動的數字可帶來適度的壓力,讓人更專注,從而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在與時間的賽跑中,工作效率可得以提高。
臉書公司在給員工的內部工作手冊中寫到,在有限時間內,要非常專注和非常有效率,鼓勵員工做好時間管理,要求盡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全球零售龍頭沃爾瑪公司也有所謂“日落原則”,即“今日事今日畢”。
五、盡量減少干擾。要建立深度工作力,應為手機和與工作無關的通信應用程式設置“請勿打擾”模式或暫停通知,也可完全關閉電子郵件和消息應用程式。
大工作分拆成小目標
六、下班時間好好休息。休息和工作一樣重要,每天充分休息、固定打坐、冥想、規律運動,有助恢復及持續深度工作。紐波特建議培養完全脫離工作的休息習慣,如每天為工作設定嚴格的截止時間,並避免在周末工作。
德國福斯公司保有德國嚴謹工業精神,要求員工在上班時間全神專注,但也注重員工休息。公司內部禁止領導在下午六時十五分後把電子郵件轉寄到員工的智能手機,突發緊急狀態除外。目的是為讓員工腦袋在晚間好好休息,為下一個工作日調整到最佳狀態。蘋果公司每隔幾周就舉辦“啤酒狂歡節”犒勞員工,讓員工充分放鬆。
七、為工作設定小目標。面對一項大工作時,常會感到無從下手,持久抗戰還容易分心。但把這項大工作拆分成許多小目標來完成,感覺就容易多了。當完成所有小目標時,這項大工作也就完成了。制定小目標需要根據SMART原則來制定,即具體、可衡量、可實現、實際、有時限。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劉丁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