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規寫作方式”自傳
夏日讀《夏日》,也算是這個悶熱季節裡難得的一段愜意享受。J.M.庫切是難得的,一個試圖對自己理性解剖又不得不對自己感性的作家,詹姆斯 · 伍德這樣評價他:一個沒有任何喜劇衝動的作家,我們是否總有點懷疑?他語言精確,但並不珍奇……他有時讀起來像是一場考試贏家,挑戰的目標就是創造出當代小說的完美樣本。
作為二〇〇三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授獎詞是:庫切的小說以結構精緻、對話雋永、思辨深邃為特色。他是一個有道德原則的懷疑論者,對當下西方文明中淺薄的道德感和殘酷的理性主義給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誠實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礎,使自己遠離塑麗而無價值的戲劇化的解悟和懺悔。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一日,南非開普三百周年基金會曾將一九九五年的獎頒給庫切,以表彰他終生為文學所作出的貢獻。同年,他獲得紐約斯基德莫爾學院頒發的名譽博士學位。在頒發儀式上致辭人Robert Boyers教授說:“
庫切是一位小說家、政治思想家、評論家、理論家、語言學家和權力解剖學家。既有風格又有知識分子的勇氣。”由知識界同仁給出的價值判斷,距離二〇〇三年庫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八年,在瑞典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庫切時,他的前同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的約翰.U.耐夫傑出貢獻教授喬納森 · 李爾說:“庫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位偉大的作家,同時也是世界上偉大的教師中的一員。在典範和見證的傳統下,他教導我們怎樣閱讀一本偉大的書。他教我更清晰地認識人類靈魂。”
庫切的寫作和生活都呈現出獨特而奇崛的樣貌——冰冷的美感,殘酷的詩意,對人性幽微的洞察——這些語義不同的特質,被熟知庫切的學者和批評家們總結出來。據悉,庫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越來越不願意出席學術會議,他拒絕前往世界各地講座的邀請,終止與芝加哥大學每年教課三個月的協議,拒絕墨西哥總統親自發出的參加國際藝術節的邀請。他說:“如果我認為,與一年前相比,我現在突然成了一個更好的作家,這將是非常愚蠢的。換句話說,我最好腳踏實地,別被沖昏了頭腦。諾貝爾獎獲得者命中註定不再是作家,而成為巡迴演說家。我決定避免這樣的命運。”
這本《夏日》與《男孩》、《青春》一起構成了庫切完整的自傳三部曲,《夏日》是三部曲之三,一部從他人視角出發的“自傳”。此書的最吸睛之處在於它打破了回憶錄體裁的界限,講述的是著名作家庫切已死,一位年輕的英國作家為了給庫切寫傳記,開始了一系列的採訪,從加拿大到南非,從巴西到巴黎,採訪死者的情人、表姐和同事,試圖構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庫切在南非的一段經歷。形式是新穎的,三部曲中前兩部用第三人稱敘述,這部乾脆放棄了全知視角通過對話的形式,從小說人物口中敘述。《夏日》用複雜的人稱意識將那種虛實相間、微妙迷離的回憶錄風格更推進一步。
它能夠讓讀者無法說清這是虛構小說還是回憶錄。庫切這種“非常規寫作方式”於二〇〇九年問世後,大西洋兩岸的評論界當時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紐約客》的文章認為“自《恥》之後他還從未寫得如此峻切而富於情感”,《時代》文學副刊稱其為“過去十年庫切的最佳作品”。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