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8月29日
第B15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成為“能幹”的人

成為“能幹”的人

數學、科學以及閱讀等素養,是二十一世紀學校教育中重要的課程目標。而國家教育部頒行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二○二二年版)》,以及澳門正在推行包括《課程框架》與《基本學力要求》等的課程改革方案,均強調“核心素養”的培育,以讓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後能更好應對未來社會發展需要。

“核心素養”內涵非常豐富,它一方面是學校課程最終達至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是選擇課程內容,以及決定內容組織形式的重要依據。其關注點非為割裂的學科知識與技能之掌握,而是一種強調綜合的跨學科能力及態度。與過往的課程“三維目標”比較,“核心素養”關注學生“能幹甚麼”,而“三維目標”則落在學生“學了甚麼”。

當前社會急速發展,對於學生的培養目標,我們的確需要更加明確學校教育的功能,培養學生“能幹”比只是“學了”更加重要。對於企業等用人單位而言,一位能“解決問題”的員工遠較一位只擁有淵博知識的員工更有價值。

根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二○一五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結果顯示,澳門十五歲學生的協作式問題解決能力(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CPS)平均得分為五百三十四分,在五十一個參與的國家或經濟體中排名第八,得分顯著高於OECD平均值。當然,PISA 的CPS把焦點更多落在“協作”上,但問題解決能力仍然是關鍵。更重要的是,CPS的測試題目都以“真實情境”設定問題。顯然,在課堂教學上更多地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解決問題使其成為“能幹”的人,是國際間對教育革新的普遍共識。

本欄上期提到,“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是新時代基礎教育科學科課程的培養目標,而iSTEM教育即為實現這種學習模式的路徑之一。iSTEM強調:“用探究與創新的思維,整合地應用跨學科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真實情境中發現的問題。”過去,包括物理、化學等科學科的課堂教學,較側重“學術性智慧”的培養,尤其當科學科在基礎教育以分科的形式設置時,學習內容自然強調了物理與化學等學科嚴謹結構與學術性基礎,其培養目標是“成為科學家”。

筆者認為,基礎教育有兩個主要功能:讓學生“成人”,以及讓學生“成才”。前者是指成為一個可以在社會立足,具備綜合素養的“人”;而後者,更多是指成為某一領域或行業的人“才”。進一步而言,科學教育的兩個培養目標,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因為像科學家般“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尋找證據”與“得出結論”不只是科學素養,更是一種思維模式,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它是超越了學科本質的一種對人本身的要求。其次,才是讓學生或者部分學生“成為科學家”。

最後,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解決問題,更應該視作為一種基本的學習策略。從認知學習的觀點看,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文化環境脈絡所賦予的意義之下,以更有效地引發學習者經驗的連結,建構知識。

(科技教育與館校協作 ·三)

一 橫

2022-08-29 一 橫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12031.html 1 成為“能幹”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