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水患交通可否兼治?
內港“擋潮閘”停滯不前,有商會提出建設治理內港水浸、交通及民生的綜合基建項目,在內港沿線海域建設防洪堤和箱涵渠,並在箱涵渠上方設置高架輕軌西線及高架行車道路等。該方案為初步構思,聲稱可替代“擋潮閘”及輕軌西線的綜合方案,水患交通兼治。
內港地勢低,每當遇上暴雨或天文大潮,容易水浸,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生活和營商環境,街坊苦不堪言。五年前“天鴿”風災,揭露本澳防災、減災及救災能力不足。自此,特區政府將防洪排澇成首要任務,近年亦加快建設治水工程,包括已完成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內港北雨水泵站和箱涵渠工程,亦加速擴容各區渠道及加強通渠。近年暴雨頻繁,但水浸情況明顯改善。內港南治水工程包括泵站、箱涵渠及污水處理設施即將上馬,擬分三階段推進,工期約兩年,相信完工後亦有助治理水患。
然跨境工程“擋潮閘”項目,迄今議而未決。“擋潮閘”按二百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能抵擋比“天鴿”稍高的風暴潮,其進度及預算備受坊間高度關注。行政長官去年十一月回應議員提問時談及“擋潮閘”設計費已數億元,建造費及每年保養費亦“好高昂”;運輸工務司司長亦坦言對擋潮閘“有疑問”,項目“好多錢、好貴”,但強調項目從沒有停止。
根據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今年八月公佈的防災減災規劃及建設的報告書,當局已完成“擋潮閘”可行性研究報告及仿真驗證,顯示“擋潮閘”可阻擋風暴潮,並已啟動“初步設計的研究工作”,但未有明確建設時間表及預算。
“擋潮閘”這一世紀工程,建造、維修及保養費用昂貴,啟用次數可能寥寥,是否值得?工程橫跨澳門及珠海灣仔水域,須與內地謹慎論證、充分協調,項目的利弊得失,需要區域共識。是否續建“擋潮閘”,抑或另覓治水良策,像上述商會方案兼容輕軌西線等交通治理,可行性和效益如何,值得科學論證、理性討論,實事求是,尋求最大公約數。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