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台政策法”踩紅線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十四日審議通過“台灣政策法案”。法案對極具爭議的“外交承認條款”做了微調。受訪學者指,新版本對敏感度高的問題做了技術緩衝,但仍然嚴重踩踏“一中政策”底線,白宮隨時可能利用它來打壓中國,未來中美關係難以樂觀。
早前白宮方面曾對法案部分條款表示擔憂,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法案提出者梅嫩德茲十四日提出了“替代修正案”,供參院外委會審議。
新版本議案由原來的一百○七頁增加到一百五十六頁,包含兩黨議員提出的修正案。
通過版本稍作微調
據稱,微調後的法案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極具爭議的“外交承認條款”。例如原案將駐美的台北經濟文化處更名案列為“美國政策”,通過後的新版本改列爲“國會意見”;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命,也不再要求如美國駐外大使那樣需要送參議院確認;原案指定台灣為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新版改爲“提供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待遇”。
不過,大部分與安全援助有關的條款保持不變,如保留了軍事援助融資條款,並從原本的四年四十五億美元,增至五年六十五億美元,且備註為“無償提供”。
技術緩衝並非後退
針對這些修正後的條文,華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克明今日受訪時分析指,新版本並非後退,而是對敏感度高的問題做了技術緩衝,由要求白宮執行,改為建議,將決策權給了白宮,意味着白宮在執行時留有餘地,執行程度會有差異。如“提供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待遇”一說較為模糊,讓美國政府後續可以靈活操作。
改變台美交往性質
陳克明表示,駐美的台北經濟文化處更名、提供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待遇兩項條款,即使已經做了修正,但仍相當於給予台灣準國家待遇,改變了原先“台灣關係法”裡台美之間交往的非官方性質,嚴重踩踏“一中政策”的底線,也踩到了中美關係的紅線。“實際上該法案對華威脅仍然存在,白宮隨時可能利用來對打壓中國大陸。無法對未來的中美關係保有樂觀態度。”
陳克明續指,六十五億美元為美國政府對台“無償提供”,性質較為嚴重。“以往台灣向美軍購,須經過白宮行政審批,尚可視作軍事軍火方面的商業契約,但這項條例出台後,相當於美國政府出錢賣武器給台灣,性質完全不一樣,變成了一種官方的、政府之間的軍事合作。”
拜登簽署可能性大
依據流程,“台灣政策法”若要送交總統拜登簽署成法,必須先在參眾兩院的相關委員會過關,並獲得兩院全院通過文字相同的版本。該議案下一步將提交參議院全院審議和投票,但投票日期尚未確定,美國眾議院也未提出對等議案。
陳克明認為,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對華政策方向上不會有太大差異,當前修正版已給了白宮很大靈活性,若拜登不簽署,會帶來很多政治上的麻煩,因此法案通過後,拜登簽署的可能性很大。另外,法案拖到明年的可能性較小,民主黨的選舉形勢不妙,即便拜登不贊成,也無法阻攔對台政策的激進做法,若選舉失利後期跛腳,拜登在外交上只會做出更大的妥協。(香港十五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