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出路”的地圖
身為青少年,可用全新且進步的方法繪製這些(第七感)地圖。 製作這些“我”、“你”及“我們”的第七感地圖的能力培養得愈好,生命就會更自由、圓滿且更能變通。
【摘自:《青春,一場腦內旋風》,作者:丹尼爾 · 席格,譯者:顧景怡,日月文化出版,二○一五年六月】
“是的,政府會派錢,父母能供養,我們不至餓死!然而,我們的痛苦在於無法找到一份有尊嚴的工作,這令我覺得好羞愧!”青年A說。“什麼是有尊嚴的工作呢?”我不解。“與我們學歷相稱的。”“所以我們求學就是為了找工作?”“你認為不是嗎?你大學畢業,難道不是想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嗎?”
“嗯……能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自然好,但也不是必然,以前我家那菲傭,學校那俄羅斯保安不也是大學生嗎?還有我那曾是學霸,今天甘心做家庭主婦的友人,都能開心過活,我看他們並沒有覺得羞愧。不是嗎?”
“沒有羞愧是因為他們來到澳門之後能賺到更多的錢,家人自然會認同他們的貢獻,而作為家庭主婦的犧牲,會被看見,被感恩——人活着有使命,自然有價值。”
訪談以後,我開始明白這代青年的委屈——他們無法在經濟低迷的社會中找到與大眾期望相符的工作。更可怕的是,因為有錢派、有人養,沒有人認同他們曾付出、有貢獻。我們要做的不單單是給青年良好的學習機會,更重要的是給予使命:有機會為社會、為家庭出力,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和這批迷惘的青年繪製第七感地圖時,我們都從“我”出發,想了“你”,然後整合成“我們”,感覺像在迷宮中看到彼此的盲點。作為師長的我們,如果能以“同理”代替“埋怨”,相信離“出路”又近了一步。
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