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有價 文化無價
網絡年代,資訊爆棚,視聽娛樂五花八門,閱讀似乎愈來愈小眾,愛書之人更似稀有動物,遑論藏書家。
然而翻開這本《書事》,發現原來內地近年有愈來愈多人,投身藏書大潮,在書海中奮力淘寶,不亦樂乎。本書作者是著名文化學者、藏書家薛冰先生,全書以版本學的概念為經、圖書實證為緯,透過稿本、傳統出版、現代出版、裝訂、版權、裝幀和書外之物七輯,加上不少珍貴藏書圖片,向讀者呈現一幅近代中國出版的全景圖。
根據薛先生的分析,中國歷史上曾掀起幾次藏書熱潮,近年市道亦甚為暢旺。在序中,作者從宏觀角度,解釋淘書史上新一輪牛市行情:“與歷史上前三次收藏高潮不同,這一次的收藏主體,不再是皇室官僚,也不僅是專家學者,而更多的是平頭百姓。民間收藏的蓬勃興盛。預示着收藏活動正在由小眾文化轉變為大眾文化,引見中國收藏的前景,將是一片無比廣闊的天地。”
作者進一步指出,現在的藏書人,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方面,原先的愛書人,因為所選對象的價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熱情;另一方面,書價連年大幅攀升的趨勢,吸引了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包括企業財團,時出大手筆;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圏的新手,以為舊書易得,投入不高,贗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門。不誇張地說,現在的古舊書市場上,真是什麼書都有人去買、什麼價都有人敢出。”對於愛書藏書人,本書提供大量實例,從清代到現代的藏品,為讀者客觀分析,點出各種圖書版本的形態、特徵、鑒賞標準等,為有興趣投身藏書行列之士,提供了實用的參考價值。
即使藏書這玩意,並非閣下那杯茶,但翻開《書事》,仿如看了一部中國近代出版簡史,讀者可透過豐富的藏書資料、圖片及版本雜談,認識每一個版本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例如傳抄本、題跋本、家譜、木活字本、石印本等,其中毛邊本的來由相當有趣。毛邊本,亦稱毛邊書,指書籍裝訂好後不切邊、不切裁書口的書,即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至於毛邊本為何“不修邊幅”,可謂原因不一,或出於愛好,或源於衛生考量。據荊有麟先生在《回憶魯迅》中記述,魯迅先生自認是提倡毛邊書始作俑者之一,因嫌看書人之手髒,看書又遲緩非常,一本還沒看完,中間手揭之處,總是鬧得烏黑:“一遇天潮,書便生霉,再長久,就生蟲。”裝成毛邊,看完後大可“將沾油汗的毛邊截去”。至於“毛”從何來,一直眾說紛紜,有云魯迅主張的“怒髮衝冠”式,即書根部位對準對齊、書頂書口皆為毛邊,如此裝訂樣式,亦有人稱之為“披頭散髮”。
如今毛邊書得許多藏書家所好,除了欣賞其錯綜複雜之美,不少人更買一本收藏,買一本閲讀,在屬於自己的三希堂,沏一壺茶,點一爐柏香,邊裁邊讀,沉浸在慢活雅趣之中。
杜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