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孤獨患者的排“獨”良方
疫情之下,不但生活節奏被打亂,行事方式及與他人互動的模式也被迫改變。入境限制、社交距離、在家工作等各種防疫措施,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同時亦增加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本書運用醫學知識結合作者的親身實驗,向讀者傳授獨處時能關照身心、自我療癒的妙方,以助各位緩解孤獨,樂在獨處。
作者鹿目將至身為精神科醫生,疫情期間也因與妻兒分居,展開“類單身”生活,而深切體會孤獨之苦。儘管白天如常工作,但晚上及假日獨自一人在家,讓他陷入情緒低谷。有時寂寞無聊得想大叫,有時怠懶得不想動,有時被不安折磨而失眠。
某夜,當他心情跌到谷底,一頭栽進一條毛巾之際,意識到用“毛茸茸”療癒身心的方法。通過柔軟蓬鬆的觸感,能召喚有“幸福荷爾蒙”之稱的催產素。研究顯示,催產素具有緩解壓力、減輕不安與恐懼、提升意慾和記憶力、預防感染,以及增加對他人信任等作用。感到孤單時,擁抱任何毛茸茸的東西,不論是毛巾、毛毯、毛公仔,還是貓、狗等毛小孩均可,如此就能刺激大腦分泌催產素,從而可安定身心。
除此之外,摸摸膝蓋也有相同功效。用手掌包住膝蓋,和緩地撫摸,細味感受手掌傳來的溫度,會逐漸湧現一股安詳舒坦的感覺。這是當今備受注目的一種自療方式,稱為“撫觸療法”,並不限於撫摸膝蓋,任何能讓人感到舒適的部位都可以多加運用。藉由體溫撫慰自己,自我取暖,與其說是醫學,更屬於心靈鍛煉的領域。身心俱疲時,用此方法可達至撫平情緒,消除壓力或疼痛等療效。
此外,因應疫情宅在家中,容易出現運動不足的問題。適度運動對預防抑鬱症十分重要,但運動不足所造成的另一隱憂是“經濟艙症候群”。其正式名稱是“深度靜脈血栓”,意指腿部靜脈結成血塊,一旦順着血流移動到肺部,就會引起肺栓塞導致無法呼吸,是死亡率極高的急性重症。而肥胖、水份不足及缺乏運動,是導致這種急症的三大原因。特別是肥胖人士,如果整天久坐不動,罹患風險會更高。書內推薦名為“空氣跳繩”的在家運動,其實就是沒有繩子照樣跳,大約跳三至五分鐘,就足以提升全身的含氧量,使新陳代謝更活躍,且有效鍛煉心肺功能。
一個人獨留在家,自然會碰上一整天都沒有說話的時候。拜疫情所賜,鹿目醫生體驗過幾天沒說話,聲帶出現的異狀:剛開口時,聲音顯得滯澀沙啞,甚至破音。由於聲帶也是肌肉,不管是咽喉或附近的部位,不使用就會萎縮。對長者來說,嘴部周邊肌肉的衰退,不但容易引發誤嚥性肺炎(食物進入氣管),更甚的是,增加患上失智症風險。因此醫生總是囑咐高齡長者要多說話,多動嘴巴。而即使不說話,仍可透過吃魷魚絲、芝士條等耐嚼零食來運動嘴巴。這既可促進咀嚼,增強唾液分泌,有助消化,也可調整口腔環境,預防牙周病和口臭,並且抑制食物中含有的致癌物質。與此同時,亦能活化血清素分泌,可提振精神、預防抑鬱。
誠如鹿目醫生在書中所說:“我和你同是戰友。雖然一個人,但絕不孤獨。”面對疫情,每個人都一樣會出現各種身心不適症,即便是專業的精神科醫生也不例外。而除了本書所載的解悶除憂妙法外,還有一個擺在眼前的良方——閱讀,尤其是閱讀諸如本書這類探討自我療癒的書籍,讓孤獨患者可排“獨”之餘,還能長知識,一舉兩得。
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