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高效發展地下空間
本澳寸金尺土,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城市發展及生活空間依靠新城填海區擴容。新城A區將納十萬人居住,但僅一點三八平方公里,單是住屋及公用設施,已填滿所有規劃地塊。充分及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透過開發地下空間,為城市提供額外土地供應來源,應對土地資源短缺,成為今次新城A區“東區-2”詳細規劃草案諮詢的關注焦點。
首場“東區-2”詳規草案諮詢公眾場,多位發言者均聚焦地下空間利用,有建議參考日本的地下商業街,連通A區所有地下商業空間;有擔心地下空間的防洪排撈問題;甚至有居民提議輕軌站駁通地下空間接連各大廈,讓居民風雨無阻出行。
綜觀全球的人口稠密城市,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大行其道,即以大眾運輸樞紐和車站為核心,倡導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如商業、住宅、辦公、酒店等。“東區-2”詳規貫徹TOD開發理念,加強輕軌站點周邊地下人行通道佈局,為區內打造全天候、廣連接的地下慢行系統。輕軌東線在A區的三處輕軌站將成為中心,透過地下通廊連接不同地段的地下空間發展商業,形成地下商業街,並透過地上及地下連結,提供有系統且多元複合的商業服務系統。
不少居民外遊時也體會過其他城市的軌道運輸和地下街的通達與方便,從諮詢場的意見也體現居民對本澳發展地下空間的期望。A區預留貫通南北且大量的地下空間,確為商業與出行創造良好條件。但經驗也告訴居民,“新興事物”在澳多有“瑕疵”,尤其涉及地下空間的不良紀錄:關閘地下巴士總站通風不良改完又改、澳大河底隧道施工時曾經坍塌及多次滲水、亞馬喇前地地下空間空置多年等。加上本澳地勢低,每遇強風暴雨水浸連場等先天缺陷,不禁讓人思考:A區大規模的地下空間應用的可操作性及安全度究竟有多高?
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的安全性與舒適度,前期涉及設計與施工,後期也牽扯到管理與維護,甚至事故應急預案與處理,並非簡單課題。當局有必要釋出更多構想及資訊,方有助各界共同探討,集思廣益。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