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X世代遇到Z世代
大學不但是社會的縮影,也是世代交替最常見的地方。當一群擅用文字抽象思考的X世代(戰後嬰兒潮之後出生者),遇到常年活躍在鍵盤上與社交媒體裡的Z世代(一九九○年代後期出生的人),兩代間互動,形成大學校園中看似衝突卻又有趣的畫面。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當前的大學生多屬於Z世代。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由於多數出生於網絡盛行的年代,成長於3C產品的大環境,又被稱“網絡原住民”。Z世代多期望自己所就讀的大學擁有新科技的概念與設備,提供較高的技術支援,讓他們悠遊於日新月異的科技裡。他們喜歡務實的生活體驗,要求學校提供科技與生涯有關的實習機會對Z世代來說,各種社教媒體如谷歌、推特、Line與微信等,已經是生活必需品。由於隨時隨地可以透過網際網絡與外界,甚至全世界聯繫,他們期望校園提供隨時與各種資訊的連結。尤其,Z世代在學習過程中,希望能參與、決定自己要學什麼東西,與如何呈現學習成果等類似客製化的個人要求,這些都逐漸在影響大學教學現場的轉變。
為此,今日的大學教學,首先必須盡量滿足學生慣於社交平台上的即時互動模式,教師必須對他們繳交的作業,盡快提供回饋意見與成績。X世代的大學教師也必須學會如何利用科技,來提供快速資訊,引導大學生學習。在教學上,採取以下改變:
一、使用教育軟體,發展互動式發表與教育遊戲。
二、開啟一個對話平台,Z世代不歡迎長篇大論的講述或長篇文章,他們喜歡用多角度與重點式的資訊,透過各種不同教學方法的輪流使用。
三、避免冗長的文字敘述或演說,善用具有視覺效果的輔具,透過各種圖形、表格、照片與影片等多元媒體工具,來展示教學內容。
四、將過去常見的辦公室時間,改為線上會談,讓學生可以即時聯繫到教師,獲得回饋。
五、提供合理解說課程的機會。教師保留調整的彈性,直接與學生溝通,爭取課程的認同與支持。
另一方面,Z世代學生背景更加多元,教師更需要提高文化敏感度,留意用字遣詞,避免觸及宗教、信仰、性別、族群與政治等敏感議題及冒犯言詞。
此外,由於長期暴露在網絡世界的資訊爆炸時代,Z世代大學生更容易出現憂鬱、沮喪及焦慮等傾向,他們容易因為情緒化而發生退縮與缺課等情形。根據研究,從二○○七到二○一七年,在美國青少年中,患有抑鬱症的比例增加了近六成。其原因包括:學業壓力、過度的完美主義與缺乏足夠的睡眠等,導致Z世代的精神健康問題。尤其,社交媒體已嚴重影響年輕世代的生活與學習品質,且引起心理健康等問題。
為此,大學教師必須面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諮商問題。如:對學生採取一對一的輔導方式,避免上對下的權威關係。其次,盡量用正面積極的闡述方式,如:上課中可透過公開的口語讚賞形式,來肯定學生學習表現。同時,定期檢視個人的教學風格是否恰當?隨時追蹤學生的表現,並且視情況而調整教學的步調。過程中,千萬不要吝於給予學生正向的回饋與讚賞,甚至有時可以採取物質上的鼓勵,如:提供巧克力與其他食物,甚至餐廳禮券等作為獎賞。過程中,也可由全班同學投票決定,提高大家的參與感。
此外,最好能隨時注意上課情況,進行必要性的調整,如作業份量、繳交日期等。過程中,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有創意的學習計劃,透過同儕間的相互合作,來達成課程目標。
最後,透過具體作業案例,發揮典範作用,提供學生具體、明確的參考與模仿對象。如遇到比較棘手的學生心理問題,則需要徵詢校內學生心理衛生專業輔導人員意見。甚至選修一些相關的諮商輔導課程,充實教師個人的輔導相關知識與能力,並擴大專業支援系統。
總之,作為一位面對Z世代的X世代大學教師,必須經常面對世代改變的挑戰。藉由不斷反思與進修,提升個人的專業素養,期望“為今日的學生,預備明日的成功”。
周祝瑛(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