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大為何痛失諾獎?
今年諾貝爾經濟獎官宣的消息一出來,很多業內朋友的反應首先是這太實至名歸了,因為戴蒙德(Douglas Diamond)、迪布維格(Philip Dybvig)等三位學者可以說是關於銀行監管這一重要經濟金融學問題的祖師爺。但同時,諾獎委員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把獎發給他們,也讓人覺得多少有點給晚了。
有專家指出,從三人的貢獻,特別是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又稱DD模型)的重要性來說,這個獎應該早就可以發給他們。
這次迪布維格以一九八○年代的成果獲得諾獎,還引發了網上的熱議。因為迪布維格曾在西南財經大學任經濟學院院長十年,兩年前才解聘。
據說是未通過績效考核。只能說財大不夠氣粗,再忍兩年,就成諾獎東主了。這次痛失諾獎,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不過,迪布維格得諾獎的成果是以前做的,到成都後或者忙着吹拉彈唱吃美食,考核沒過也是有可能的。查了一下迪布維格在新東主華盛頓大學的網頁,他在新世紀的成果確實不多,但一個DD模型就夠他笑傲江湖。華盛頓大學網頁上隻字未提財大院長一職。個人興趣倒是亮點,喜歡吹拉彈唱,烹飪,打太極拳,還有舉重。是個有趣的靈魂。
高校裡的人才有兩類,一類是老黃牛,或稱專才,兢兢業業作研究,每年發表四至六篇論文(獨立完成),五年出一本書,一輩子下來會累積有一、兩百篇論文,八、九本書;還有一類是神經刀,或稱奇才,成果不多,發表不穩定,但是靈光一閃,可能提出驚世偉論,影響世界。如何平衡對待這兩類人才,是一門藝術。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