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的勇氣
音樂劇在形式和題材上,早已各自各精彩。就香港而言,因其西樂與粵樂合流的特點,漸漸生產出“港式音樂劇”,前年演戲家族和香港舞蹈團合作的《一水南天》,以二十世紀初的香港為背景便屬一例。台灣人力飛行的幾米音樂劇系列,則不管曲風與敘事語言都獨闢蹊徑。《地下鐵》、《向左走,向右走》等以流行歌手如陳綺貞、魏如萱擔任要角,從繪本、演出到音樂,成為一種有別於“百老匯式”的品牌。回看多年來澳門音樂劇演出,常借力於香港音樂創作人、填詞人、編劇的參與。在專業指導下,本地音樂劇發展燃起了火花,但根基還有待鞏固。
說回這次兄弟班的《北緯二十二度咖啡店》,一開始就銳意自創品牌,出版原聲CD、生產掛耳包咖啡。編導、填詞吳嘉偉從台灣藝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回澳,在缺乏外地專家指導下,敢以原創音樂劇作試煉,又專注於品牌行銷,確是勇氣可嘉。
二○一九年首演我錯過了,但從劇照和過往劇評文章對照中,可見創作人大概也吸取了劇評人的批評,在舞美、歌曲上有不少修改,可是歌詞上仍有不協音的情況;雖有首尾呼應的主題曲,但音樂與戲劇場面的節奏不協調。觀看當晚部分演員吃了不少螺絲,但在選角上亦算稱職,其中唱而優則演的馬曼莉最叫人驚喜,扮演自然,唸白、歌唱均咬字清晰、情感到位。劇情推進上,上半場較為渙散,小情侶的衝突開展得太慢,兩人關係鋪排也含糊。咖啡店老闆娘才三十出頭,竟要相親二十多次,其實她想找情人,還是找老公?這段情節與她上場時剛烈的個性如何接軌?倒是醫生與結他手同性之情的一段寫得平實可信。
看現場觀眾反應,這類輕盈無害,以“愛”圓滿一切的音樂劇是有一定市場的,再打磨精進,金錢和時間也是成本。
(“北緯二十二度”及其他 · 四)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