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千二萬人就業如何實現?
二○二三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從去年的“一千一百萬人以上”上調為“一千二百萬人左右”。在經濟仍面臨不確定性之際,中國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從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信息場”觀之,今年中國穩就業或將從三個方面着手。
聚焦“關鍵人群”
在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達一千一百五十八萬人、創近年新高背景下,官方對畢業生就業問題更加重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根據近期官方透露的信息,發展數字經濟料將成為今年中國促進畢業生就業的一大着力點。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六日稱,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鼓勵青年群體依托平台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等。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曉慧認為,數字經濟在帶動大學生就業創業上有很大空間,社會各界要共同發力,實現數字經濟促進創新創業與產業機構升級有機結合,激發大學生的活力和創造力。
全國人大代表、五八同城首席執行官姚勁波建議,可通過免稅、補貼等方式,鼓勵和扶持數字經濟、網絡直播等適合高校畢業生的新興行業企業,激發就業市場活力。
扶持新就業形態
近年來,隨着數字經濟、平台經濟興起,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新媒體主播等新職業從業者越來越多。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充分保障,使新職業真正成為就業“蓄水池”。
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雲事業部總裁曹鵬直言,當前新就業形態群體用工關係界定尚不清晰,引發勞資糾紛、社保繳納不及時等一系列問題。他建議,應完善新就業形態發展的政策體系,研究制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公積金靈活發放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也認為,應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傷保險限制,允許以個體身份繳納工傷保險,並且出台促進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傷保險具體舉措。
對此,官方已準備採取行動。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日前表示,將支持零工市場建設,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
打破不合理限制
解決就業問題除了“立”,鼓勵新業態發展以外,還需要“破”,打破由年齡、性別、婚育情況等構成的一道道“玻璃門”,使勞動力市場更加公平。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指出,三十五歲彷彿是一扇“玻璃門”,使一些人面臨求職難、流動難、晉升難、再就業難。
他建議,應對各年齡段勞動者給予平等就業保護,要求用人單位不得將年齡作為招聘、晉升或辭退的紅線。機關單位應發揮帶頭示範作用,探索放開公務員考試三十五周歲限制,推動形成尊重中高齡就業者的良好社會風尚和積極心理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甘華田認為,應加大對女性權益的保護力度,努力消除育齡婦女就業歧視。
在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中意集團董事長趙心竹看來,由於缺乏具體保護措施,社會上對“全職媽媽”或多或少存在歧視,影響其就業。她建議,應建立針對該群體的求職就業信息服務平台,為全職媽媽營造公平、和諧的就業環境。
(北京六日電)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