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忌”
《童謠無忌》的原著《The Children's Hour》背後有個同具戲劇性的真實故事。因為其題材敏感,該劇曾被美國多個城市禁演,更傳因有評審拒絕觀看而消失在普利策戲劇獎的名單中,但卻又在紐約百老匯大受歡迎,並兩度被拍成電影。
原作者Lillian Hellman曾是荷里活薪酬最高的編劇,同時也為很多默默無聞、被業界剝削的編劇爭取應有權益,公開支持保障罷工權力和集體協商的全國勞動關係法。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正處激烈的白色恐怖時期,美國國會傳召她指證左翼人士,但遭到她斷言拒絕作證,並留下名言︰“我不能也不會為了順應今年的風氣,而違背自己的良知。”因為“為了保全自己而傷害我認識多年的無辜人士,對我來說,是件非人道的丟臉行為”。自此她在荷里活的收入“清零”,被列入著名的“荷里活黑名單”中。
發表於一九三四年的原著,內容上可說是作者往後遭遇的預言,劇中兩位女教師被女童的謠言中傷,女同學為了自保,違背良知成幫兇;女童富裕的外婆高調四處散播,然後一大堆沒有明辨是非、沒有主張能力的家長集體排斥……幸好當時的劇場界還是個容得下多元聲音的平台,她的劇作仍然在百老匯的舞台上演着,受到高度評價。
港台兩地過去一般將該劇譯為《雙姝怨》,二○一九年台灣人力飛行劇團亦沿用此名,而一戲一格是次上演的版本,將劇名譯作《童謠無忌》,大概出於劇中的“禁忌”,而重點人物並不限着眼於“雙姝”——兩位女教師身上。在那個社會風氣保守、偏見處處的時代,劇中借用的“禁忌”當然可以不限於女同問題上,而是非主流的身份、取態,如何被抑制、打壓與排除。成年人製造的這種社會環境,又如何給下一代帶來無法挽回的壞影響?
(《童謠無忌》觀後 · 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