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的澳門印象
許地山以《落花生》一文傳世。從許地山的第一封旅印家書中可以看到,他是在第二次去印度的途中經過澳門,並應李姓學生之邀,在澳門逗留了數日:
那天從藍沙丹尼出發,和你告別後,看船已出港,便即搭船前往澳門。本不想到李家去,想自己去看看,第二天便回廣州。可巧在船上就遇見那學生,他一定要我到他家去。他父親極意款待,一連兩天,不讓我走,每食必火鍋,真是過意不去。到走的時候,還給我買船票又送餅食很多,真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澳門地方很有趣味,很像南歐洲城市,商業不盛,政府依賭為生。
這封家書寫於一九三三年二月三日。當時許地山已由澳門返廣州,並準備從廣州去香港搭英國郵船前往印度。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澳門,可以看到沿街叫賣的豬腸粉檔,露天製作炮餅的大辮子女工,葡式風格的市政廳、教堂,也可以看到“西裝朋友”與“長袍遺老”的共處,的確“很有趣味”,也確能體會到“南歐洲城市”小巧、熱絡、點染着Baroque色彩的風情。
許地山提到李姓家長在他離澳時送了很多餅食給他,我便猜想這其中會不會有杏仁餅、老婆餅之類澳門有名的手信。
翻查了一下手頭的資料,發現對澳門咀香園餅家的創辦時間有兩個說法,一種說法是一九三○年,一種說法是一九三五年。如果前一種說法成立,則許地山帶回廣州的餅食裏也許就有咀香園的手信,如果後一種說法成立,許地山就沒有品嘗咀香園餅食的口福了。
當許地山踏足澳門之際,澳葡政府已有將近七十年的徵收賭稅的歷史,距盧九家族等成員創立的豪興公司奪下賭業專營權也恰好過了三年。想必許地山在當時澳門的目之所接,耳之所聞,多能體會到賭場的隆興,所以才會形成“商業不盛,政府依賭為生”的印象。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