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老九艷福無邊
讀本報“藝海”版,有女藝人自爆鍾意臭男人。如何分辨臭與香?所有男人都沒有標籤說明自己是“香嘜”、“臭嘜”,唯一可認的就只有“臭老九”。這一回艷福無邊的應是這條老九。
臭是一種氣味,與香相對。其實香與臭只是個人之感覺,《左傳 · 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薰是香草,蕕是臭草,而兩者十年尚猶有臭。可見薰、蕕都是臭,或香的,在於不同人有不同感覺。很簡單,煲綠豆沙,一般都加入了一種植物,曰“臭草”,不過這種“臭草”又稱“香草”。最簡單的例子,如臭豆腐、臭屁醋、榴槤,有人甘之如飴,有人退避三舍。正所謂“有人蓄鬚,有人剃腳毛”。
《孔子家語 · 六本》:“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即所謂被同化。故粵俚云:“群好人,學好人,群着三姑六婆會拜神。”很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六本〉又說:“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對於香臭最難分辨的應是“銅”。銅這種物質原是無氣味,但把它搖身一變為錢之後便有氣味。清 · 黃六鴻《福惠全書 · 莅任
· 革陋規》:“迎春折乾,鄉飲索謝,則刮行戶之臭錢,實為可恥。”顯然他的鼻感覺到錢是臭的。畢竟是打工仔的嗅覺不同,他們感覺到錢是有一種濃郁的血汗味。其實同樣是一種錢,可能分別在於義與不義。香與臭不在於錢的本身,在於錢在於哪隻手上。手乾淨者其錢不臭;手髒者手上的錢就是臭錢。
臭豈限於“老九”,凡人皆臭,原因是人之軀殼曰“臭皮囊”(或稱臭皮袋,特別是那“人種袋”)。劉克莊《寓言》詩:“赤肉團終當敗壞,臭皮袋死尚貪癡。”所以有些人會死後遺臭萬年。當然流芳百世者,也是一種氣味,此所謂薰蕕是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