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建設提速 產業轉型需加速
新春伊始,氣象萬新。歷經三年的新冠疫情基本受控,舉國上下都在鼓足幹勁,重新部署和加快經濟建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開局之年,大灣區建設步伐正在明顯提速,力爭成為新征程上的新動力,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發揮更為積極的示範作用。
近期,中央相關部委和廣東省政府相繼出台一系列新法規政策,為大灣區建設和琴澳深合區建設創造充分條件,亦賦予澳門在其中的重大戰略使命。應當明確,琴澳深合區的最重要定位是建設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兩制”優勢的區域合作新模式,加快琴澳一體化發展,充分挖掘大灣區制度創新潛力,用足澳門自由港和珠海經濟特區的有利因素,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有力支撐澳門──珠海極點對大灣區建設的引領,輻射帶動珠江西岸快速發展。
顯然,深合區建設需着力助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深合區和澳門之間存在深度合作而非競爭關係,更不是替代關係。澳門在積極參與深合區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快自身的產業轉型,拓展既定的四大新興產業,完善新興產業生態,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方面取得切實成效,創造條件和深合區實現產業對接,共同打造一體化和高品質的對外開放新平台。雖然澳門擁有境外特區和直接連接國際市場的諸多優勢,如果不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及相關業態,難以真正發揮引領作用,亦無法保障社會經濟的長期繁榮穩定。應當指出,深合區建設和澳門發展必須同步推進,互利共贏,方可達成1+1>2的功效。
當下內地出台的多項法規政策支持和鼓勵澳門企業和居民到深合區發展是有積極的一面,有助於解決澳門土地資源短缺、市場容量狹小的困難。但也要認真考慮澳門自身如何發展的問題。畢竟澳門的資金、企業、人才等均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做好琴澳兩地發展的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從新興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兩地可以共同招商引資,延攬海內外企業和資金。但需有一定的分工協作,強化、優化澳門特區的制度優勢和獨特功能。宜借鑒總部經濟發展模式,將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或其區域總部落戶澳門,承擔總部管理功能,並且發揮好外引內聯資金便捷融通平台功能,而將企業的主要業務以及後勤支持放在橫琴,即有利於吸引海外企業和高端管理人才落戶,又可充分發揮深合區良好產業基礎設施和市場腹地等資源優勢,同時帶動澳門和深合區的四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當然,需要認真研究和落實深合區“工商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在新興產業的產出規模、經濟效益、財稅分配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統計歸屬等方面堅持互利共享,而非單方歸屬,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不必要的擔憂或抵觸。
在深合區建設全面提速背景下,澳門需要加快產業轉型步伐。隨着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在促進本地經濟快速復甦的同時,不可鬆懈新興產業拓展。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根據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出的“1+4”發展新戰略,加快落實步驟,借力深合區建設,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開創“一國兩制”新實踐。
為此,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進一步深刻理解琴澳深合區建設總體綱要的戰略意義,真正領會中央設置琴澳深合區對澳門長遠發展,對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實施的促進作用。解放思想,探索創新發展新模式,通盤做好本澳和深合區的長期發展規劃,切實利用好兩地資源稟賦,真正發揮出澳門的獨特功能和優勢,服務國家建設所需。
其次,應加快本澳對既定四大新興產業政策和法規建設,調整勞工政策和人口政策,招攬所需各類專業人才,加大吸引四大新興產業龍頭企業來澳門落戶,提供傾斜性政策優惠,推行總部經濟發展,切實拓展本土的四大新興產業及其生態建設,攜手深合區,共同做大做強四大新興產業。
再次,特區政府宜更積極有為,除了制訂產業政策和配套措施,引導業界和居民參與產業轉型,亦可動用一定數量的財政儲備,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基金,或是新產業成長績效獎勵基金,扶持四大新興產業發展做大,提供新增長極和新動能,確保澳門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經濟長期繁榮穩定。
最後,必須進一步提高公共治理水平,提升公務員團隊執行力和執行效率。廣開門路,從社會補充招聘勝任人才。切實加強公共治理結構改革,逐步建立起主要官員問責制和公務員績效考核制度,設立適當的容錯免責及獎懲機制,激勵敢於作為和勇於擔當的官員,對不思進取或懶政怠政行為給予懲罰,糾正依法不作為弊病,確保政令通行,效率提升。
在大灣區建設提速新局勢下,澳門應抓住機遇,奮起直追。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需同心協力,拿出具體行動,苦幹加實幹,爭取早日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戰略目標,助力大灣區建設、助推國家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澳門科技大學教授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
林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