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發於背”的大人物
岳飛面對恩師宗澤的讚許和教導,冷靜地回了一句“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澤聽罷,更是覺得此人的見識不同一般,日後定能堪大任。
除了參與軍事指揮,宗澤的另一重大事跡便是力促高宗還都開封。不到一年,他一連呈交二十多封情真意切的《乞回鑾疏》。高宗卻在奸臣的慫恿下,一味求和偏安,讓他的希望一次次落空。終於,年事已高、心力交瘁、極度失望的宗爺爺病倒在抗金前線。
《宋史》云:(宗澤)每為潛善等所抑,憂憤成疾,疽發於背。諸將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塵,積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恨。”這諸將中,估計也有岳飛。接着,老英雄含淚反覆吟哦杜甫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史載:翌日,風雨晝晦。澤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三而薨。宗澤由子宗穎和部將岳飛扶柩至鎮江府,與夫人合葬。
在古代典籍中,有許多著名歷史人物“疽發背而死”的記載。一個總的規律是,不是古人多死於此病,而是政治人物多死於此病。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史家對真實死因的曲筆書寫和模式移借。這一記述較早出現在《史記》,說的就是被項羽罷黜的亞父范增。
自此之後,史書提到失意人物之死時就頻繁出現這一病因,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比如孟浩然。能出現在正史中的都是一時俊傑,而歷史人物鬱鬱不得志、懷才不遇、驟然敗頹等,都是這一疾病的重要前提和誘因,成為一種後世史書記載的典範。
甚至《三國演義》都被這個模式直接影響:“魏都督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於石亭,車仗馬匹,軍資器械,併皆罄盡。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到洛陽,疽發背而死。”真實的曹休死因,史書並沒有記載。
疽發於背,究竟有什麼病理特點?(三之二)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