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界“攞你命三千”
——談《流浪地球2》的英雄主義
《流浪地球2》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是電影《流浪地球》的前傳。作品世界觀宏大,科技設定獨特,角色描寫深刻,全片緊張刺激,劇情峰迴路轉,五分鐘一個小災難,十分鐘一個大危機,上山下海、升空登月、政治角力、機戰武鬥、搞笑催淚、哲學人文包羅萬有,可謂科幻電影界的“攞你命三千”。這樣說並不是指電影胡亂堆砌,相反是對它能在有限時間內把如此多元素有條不紊地呈現而感到驚訝。
《流浪地球2》的故事講述太陽正急速老化和膨脹,預計在一百年後吞滅地球,三百年後整個太陽系將會消逝,全球組成聯合政府推進“移山計劃”,利用七千多台超巨型行星引擎把整個地球帶離太陽系,並在太空漫遊至新的居所。一般同類型的災難片只會提出拯救部分人類的解危方案,然而《流浪地球2》卻提出帶走整個地球及全人類的方案,這是最愚蠢但也可能是最公平的做法,充分表達出全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荷里活的電影有它既定框架,普遍都是個人英雄主義及陰謀論的格局,每次重大危機總有某個野心家為了個人利益從中作梗,人類之間必定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然後描寫主角如何依靠主角光環打敗對手拯救世界,最後英雄必定抱得美人歸。然而《流浪地球2》並不是這樣,它沒有渲染哪個國家或人種是好是壞,而是着重描寫人在大災難中如何同心協力度過難關,電影透過角色的行動強調何謂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的價值觀,英雄不是某方勢力的專利,每個國家和民族皆有為大義而犧牲小我的偉大情操,他們同心協力保護人類文明,尾段各國代表在月球引爆核彈的一幕尤其令人動容。
電影一方面強調整體的重要性,同時也對主角們進行了深入的刻劃,主要透過三條故事線來敘述。主線是吳京飾演的劉培強如何堅持完成“逐月計劃”,副線是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重啟互聯網,另一條副線是李雪健飾演的周喆直如何在聯合政府大會上堅守“移山計劃”。最後三線合一人類得救,三人各自有面對的難關,一個要克服失去愛妻的傷痛,一個在延續女兒生命問題上掙扎,一個要說服人類團結。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過程中有許多犧牲,周喆直問他的學生曉晞這種犧牲是否公平,曉晞沒法給出答案,或許要等到所有事情都公平才去做的話世界已經不存在了。
雖然《流浪地球2》仍有不少可改善的地方,但整體非常出色,可說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里程碑,許多內容甚至超越了荷里活的科幻電影。這並不是說誰比誰更強或誰要取代誰,我們更無需因為電影內容而去貶低或抬舉哪一種價值觀。我們應該做的是感謝和肯定製作團隊的努力,同時明白世界不只一種價值觀,英雄主義也不只一種,期盼未來有更多具創意和出色的科幻作品出現,此乃廣大觀眾之福。
黃若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