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畫願景 為生育押重注
生育與否似乎是自家事,但一個城巿出生率的高低,總是牽連整體社會發展。倘城巿生育率偏低,不僅到了某年齡階段年輕勞動力出現斷層,老齡化社會日益嚴重,更會衍生出一系列難以善後的問題。
如備受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夾擊的日本,人口結構面臨極大挑戰。一方面,出生率低,年輕人口減少,少子化加速。當地媒體報道,二○七○年日本人口恐只剩下八千七百萬,較現時少三成。即意味着相應的勞動力將出現大量缺口。另一方面,老齡化嚴重,獨居老人群體越來越龐大,長期照顧需求的人數增加,將加重日本社會保障的負擔。
隨着時代轉變,適婚年齡越推越後,生兒育女更已非人生必經階段。近年,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求自由無束縛的生活,不婚、不育不在少數。
面對出生率下降,近年政府在鼓勵居民結婚、生育方面出招積極,不斷提高保障擴大生育誘因,例如推出結婚津貼、生產津貼,增加女性僱員有薪產假,以及子女的免費教育或學費津貼等。近期更訂定法律規範輔助生育,鼓勵發展技術優化服務,助居民解決生育難問題。
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當中以家庭經濟問題最現實。畢竟育兒成本不菲,尤其疫後不少人收入大減甚至成“月光族”,自己生活也成問題,哪有能力“養多個”?
出生率高低與經濟周期息息相關,經濟暢旺時出生率相對較高,反之出生率就下降。如去年本澳出生率創有記錄以來新低,折射本澳經濟受疫情深度衝擊幾近山窮水盡,連帶澳人生育也陷入低潮。疫情轉趨平穩,經濟逐步復甦,但“後遺症”未完全消退,許多人的工資還未“復常”,甚至飯碗難保,現強談生育,不切實際更惹反感。
社會經濟逐步走出疫情陰霾,要讓年輕人願意對生育這項長線投資下重注,除要繼續優化鼓勵生育政策方案,最重要是讓經濟重踏正軌。只要經濟前景理想,就業環境得到保障,飯碗無憂,就有條件“生返個”,出生率可望回升。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