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Sir看娛圈傳承
近些年,流行文化圈的新人,不只是一個一個,而是一隊一隊,一組一組,洶湧彈出;這些幕前偶像或稱新星,都似氣象一新……
一連串問題請教“杜Sir”杜琪峰:一、怎樣看現時娛圈傳承?二、現時是否有足夠的產量讓他們鍛煉,從實戰中學習?三、跟從前的電視台和各大片廠相比,拍攝或演出機會都好像比較少,也少了比較系統化的訓練?這都是面臨新時代問題——
幾十年來,師父教落的練功經驗受到挑戰了。第一個奇遇:以前用攝影機,現在用的是新科技的Dig ital方式(數碼)。有人指香港電影金像獎落後了,獎座金身繞着菲林,應該來個全裸……唔講得笑,用了Digital方式之後,導演們大方揮灑得多,再沒有一吋菲林一吋金的負擔,一路開機一路拍;對住演員、場景係咁拍……“結果,不是每個導演都好識得鏡頭運用……”
杜Sir在烏甸尼杞人憂天,指這些新晉編導,調度場面未達水平,“因為,這批新導演根本未見識過大場面。”那些千軍萬馬,氣壯河嶽的製作都去了內地,這樣便影響了港產片的氣勢與佈局;他甚至坦言:“現在,沒有多少導演懂得拍動作片了……”杜Sir語不驚人誓不休,“以前,多數導演都拿捏到動作片的拍攝。現在,有哪個新導演會把動作片拍得好?因為,他們根本未見過這些場口,不是好多導演可以調度到那些動作場口的。以前,好多導演都好識設計,例如林嶺東及後來的陳木勝,他們參與許多,看過許多,動作片難不倒他們。幸好,還有當年最後一批副導演如:鄭保瑞、葉偉信、林超賢等。之後,新出現的導演,好像都缺乏這些經驗,有點可惜……杜Sir也不是老而不化,亦明白藝術清流循環起伏,靜極思動,動極思靜。港產片中煞食一時的動作片,氣壯山河大場面都北上拍攝。“這幾年還有幾部港產片比較收得”,賣座高創開埠紀錄,但都是以對白為主的文藝戲,能否就此支撐未來的電影發展呢?
大師!可有救市鴻圖大計?“我應做的事情都做了,我當然希望自己繼續拍電影,希望保持住自己對電影的熱情,少少錢拍一些快樂電影。”
高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