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3年05月07日
第C02版:藝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文學為戲劇之本

文學為戲劇之本

最近跟一外地朋友微信聊天。彼此得到的共識就是:人們對舞台劇的社會教化功能漸漸看得可有可無了。反之,時下不少演出,都多是通俗得往往以“娛樂逗笑”為目標,只在於為討好觀眾……

乍看之下,上述觀點似有點一竹篙打一船人之嫌。它否定了我們當中還有很多緊守崗位,默默耕耘的戲劇工作者。外地劇壇現狀我知道得少,沒有評論的資格。就本澳而言,好戲雖不多,但還是會間中出現的。

經過多年來的打拼,本地具專業資格的戲劇工作者包括導演、演員、舞美、戲劇行政等等,基本上已可獨當一面,演出時已經毋需外援了。可是,作為綜合藝術,文學(編劇文宣及劇評)的重要性是排在首位的。不然,就不會有“劇本是戲劇靈魂、是一劇之本”此內行人視之為金科玉律的說法。

現今偏偏我們所欠缺的,就是拿筆桿子的、演出前後為演出把關的戲劇人!本地有一定功力而又為公眾所認識的編劇少,客觀而具說服力的劇評人就更少了。本地鬧劇本荒是個不容否認的事實,而劇評人荒更是達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地步!當然,講真話不易(這可能是見報劇評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評劇的(包括寫觀後感的)起碼對戲劇要有一定的認識而又肯講真話!

劇評人不是判官,無論彈彈讚讚可以與別不同,但一定要有理有據。最近在報章上看到一篇《共鞋連理》觀後感,作者把演出彈得一無是處。

年輕一輩對六、七十年代社會背景的無知,不等於中老年觀眾對演出不會產生共鳴。尤有甚者,作者表示還後悔沒有勇氣站起來要求中止演出,並以“於我而言,在舞台上,再不會有比這(場演出)更無恥的行徑了。”作文章的結語!用上了“無恥的行徑”這麼刻薄的評論,過份點了吧?!

原來,本澳除了缺乏編劇,還缺少為演出作客觀評論的劇評人啊!

周樹利

2023-05-07 周樹利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61379.html 1 文學為戲劇之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