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水”
兩星期前本版店員丁的文章〈水〉啟發我也想說“水”,店員丁寫水,我也跟着說水,可見水與人生關係之密切。
生活中經常用水說事,假如有人亂說話、行為離譜,就會被人說“腦子進水了”;有些論文、文藝作品水準有限、內容貧乏,被評論為“水分太多”或“很水”,像是加水太多的果汁淡而無味;引起社會災難的人被稱之為禍水。澳門人稱不合法途徑進口的貨物為水貨;不合規矩地攜帶貨物出入境稱之為走水。甚至有些帶“水”字的成語也很負面,例如:水性楊花、山窮水盡、窮山惡水、拖人落水……
當然也有帶“水”字而褒義的成語,形容良好人品或為官清廉:上善若水、臣心如水。又如:滴水不漏形容文思周密,無懈可擊;滴水穿石比喻恆常堅持的努力獲成功;如魚得水形容生活或工作在良好合適的社會境遇;綠水青山意即美好河山;君子之交淡如水指不含利害關係的交往。還有廣東話:水為財,“沓水”即為錢多。
常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說明水與人們的關係是利弊均有。近期,澳門藝術節演出的現代粵劇《天鴿 · 情》,既有水災禍害:鄧華超扮演外籍男子划水救人,自己幾乎溺水……又有情節:醫院急診室為救人急需用水,消防車緊急供水……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指的是環境不同,人品也有差異。從另一角度來理解,水土與人體健康關係密切,今年復活節小女兒去北京看望姑媽,一到北京水土不服患病,回到澳門後百病全消。多年前兒子到北京二十天,每天進醫院,醫生說水土不服,叮囑回澳門,奇怪,飛機降落廣東就痊癒了。我初到澳門因工作繁忙連續多年未回上海,結果回到上海第三天就生病,醫生說是水土不服,我忙解釋本人是老上海,醫生說多年不回上海就不算上海人了……後來有人對我說,隨身帶一瓶澳門的水,到了外地,只需兌上當地的水喝幾口,即可避免水土不服。水對於人體真有說不清的奇妙,甚至很難科學地作出合理解釋……
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多天不喝水可能命難保,但是喝水太多,腎臟負擔太重也有麻煩。網上有“磚家”胡說八道:每天八杯水,喝茶或咖啡都不算。依我之見一般的清茶、咖啡主要成分都是水。朋友圍坐一桌飲茶,你一杯我一杯,一把茶壺不斷加水,喝了兩個小時,這個茶就是水。我早晨起身一杯人參湯,早餐有牛奶和咖啡,十點半來一杯清淡果汁,中午與朋友一起飲茶,再喝一碗雞湯。按照“磚家”指導,這些都不是水,另外再飲八杯清水,豈非讓我身體患水災……
世間事物都有兩面性,利弊同在,我喜歡中國傳統習慣——中庸之道,萬物凡事都不要過分,適可而止。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