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誌裡的小生活
第一次認識“小誌”這種微型出版物,是去年參加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為籌備“澳門劇場文件展2022”,而舉行的一個“from Scene to Zine工作坊”。活動以親手製作個人化的小誌為創作的載體,呈現每位參加者對於劇場與城市關係的不同記錄、觀點、感受。小誌,更普遍地叫作Zine,它是以表達某個相對集中的理念或主題為核心、形式自由不拘、多數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出版創作。
後來,在小城一個由澳門創作者主動發起的小小藝術書展“Bookery開爐2022”的講座活動中,講者之一的插畫家小島元春,除了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亦帶了很多本她的小誌作品,供參加者傳閱。那時,便對她筆下如臨夢境般、角色體胖的從容畫風,以及那淡淡詩意的文字,留下了特別的印象。講座上那眾多的作品中,尤其喜歡那本無字的《對話》小誌,角色只有兩位,全書亦只有藍色和橙色兩種對比色(互補色)的圖像,配上一來一往的對話泡泡,既抽象又具象,多重解讀不禁讓人會心一笑。
這次,在本地一間獨立書店看到的這本獨立出版小誌《鍾太的一天@下環街》,便是作者小島元春去年為“內港社區小誌計劃”所創作的作品。那是一個以澳門下環街的日常生活為背景的虛構小故事。主人公是一個住在下環街的普通家庭主婦,通過她一天的生活軌跡代入下環街的各種真實場景,讓讀者從中淺嘗下環街充滿生活感的煙火氣息。
鍾太的一天由她起床梳洗開始,然後去街市買菜,經過花檔時順便買些鮮花,女兒放學前煮好午飯,午後晾曬衣物和打掃屋子,下午去常光顧的茶餐廳吃個下午茶,回家路上遇到舊友新街坊便站着閒聊幾句……這些瑣碎的日常,在作者那一頁頁淡樸、寫意又寫實的插畫中,別有溫度。
這本薄薄的小誌,藏住了過百件平時因見慣了而不會細看的物品,如膠椅、綠柱型路牌、紅色巴士站牌、灰色鐵皮信箱、萬金油、牛奶膠箱、蠔油、魚網拖鞋、人字拖鞋、八角形時鐘、出前一丁、電飯煲、臘腸、麵筋……有一整頁,畫的都是走在澳門舊區時,一抬頭便司空見慣的一個又一個花籠。這些庸常不過的物件,透過簡簡單單的敘事,讓人不自覺地體會平凡細碎的生活中,那一點點的小確幸。看着看着,竟生起另一番慵懶的法式生活情調在下環街的錯覺呢。
《鍾太的一天》這本小誌的最後一頁有這麼一句可愛的“免責聲明”︰“人物及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那大概就是生活吧。”而撰寫這篇文章期間,剛好看到一個相關喜訊︰《鍾太的一天》入圍了 “2023世界插畫大奬”出版類作品長名單。小城裡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小生活、小生活裡的小故事、小故事被創作成一本小誌,而這樣一本小眾的本地小誌,能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和獲得賞識,我猜,鍾太一定在沾沾自喜,想着該怎樣跟女兒好好慶祝一番了吧?
亞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