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團初衷莫背離
每年暑假,多地都會迎來研學團旺季。背上行囊,結伴去看看,已成為許多孩子的假期標配,而各類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是非常受歡迎的目的地。
不過,研學團越來越“進階”了,沙漠徒步、北疆探秘、穿越呼倫貝爾、沉浸式學習航空技術模擬直升機……聽起來是不是很帶勁?這就是○○後一代每個假期參與的各種研學團常態。所謂研學團,就是調研+學習,是一次寓教於樂的旅遊探險,也有人說,這是套上了教育外殼的旅行團。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到大千世界、草木深處研學遊,探訪印於書本、講於課堂之外的鮮活故事,大大豐富了學生們的生活經驗。然而,火熱背後,問題也不少。有媒體報道,研學按照內容不同,收費跨度也大,但因整個行業沒有統一標準,導致不同機構舉辦的相似研學活動,價格差異巨大。比如同是探索鄉村的自然教育,兩個機構去的都是兩個距離差不多遠的鄉村,A機構多了一個帶孩子去種菜的項目,美名曰“深度體驗”,價格就會貴上幾百元。
此外,組織者、承辦方五花八門,一些機構並不具備資質;原來的旅遊項目改頭換面成為研學團項目,價格卻翻了數倍;遊中研學變成多遊少學、只遊不學、走馬觀花的“打卡”式參觀……除了暴利外,還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如有些打着磨練意志、為留學申請增加亮點目的所設立的青少年戶外探險研學團。
無論是上述哪種亂象,都背離了最初的用意,讓研學團變得低效甚至無效。研學團的關鍵,在於平衡遊和學。這離不開優質內容的開發,社會資源的支持,更需要專業人士的把關。
仙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