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訂預案應對核污染食安挑戰
市政署藉世界食品安全日舉辦一系列活動,促社會和業界更關注食安問題。本澳食品主要依賴入口,食材需求多元化,海外食品輸入量有增無減,要從源頭保障食安,需要時刻關注海外與食安相關的事故,及早做好入口檢疫和管制部署,更須教導公眾留意有關高危食品的食用和處理。
澳門是旅遊城市,美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有“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加持,特色食店增加,不少旅客來澳覓食。疫情後,旅客恢復,帶動餐飲需求,當局亦隨即加強各項食安工作,透過入口管制及市面監管雙重防線,保障各環節的食物安全。並實施新法,加強監察外賣店、網購食品等。
本澳食品尤其是新鮮食材主要由外地進口。在入口層面,當局設有鮮活食品檢驗檢疫監察制度;在市面流通環節設有食品監測機制。專門食安部門成立後,更有職責就海外食安事故進行風險評估,應對可能的食安問題。近期,與食安相關的重大事故,莫過於日本政府在眾多反對聲中,一意孤行準備把福島核電事故後經過處理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發聲,一旦情況屬實,將採取禁止福島一帶沿岸高風險縣份的水產品進口。
雖然在多年前,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本澳一直有監察入口和市售食品的輻射水平,暫緩處理當地鮮活食品的進口申請。但今次核廢水排入海,除造成海洋環境的永久傷害,更直接污染相關海域海產、沿岸土地、植物等,之前資料披露,經處理福島核污水中,仍發現大幅超標的放射性元素。放射性物質能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人們若食用受污染的海洋食品,潛在的健康風險難以估量。
福島核廢水排入海的事件,很可能對海產魚類等構成嚴重威脅,引起長期環境和食品污染問題。對於當地入口海產和其他相關食品如何處理,當局須及早檢視,與國家對口部門協調,公佈後續檢疫和處理方案,教導居民在食用深海漁獲海產時應注意的事項,減低可能的輻射污染和危害。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