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電子感測器助識別聲音
人工耳蝸是一種尖端的醫療設備,也是稱作是目前唯一一項能夠恢復人類五種感官之一(聽覺)的科學技術。作為比助聽器更進一步的技術產品,人工耳蝸並不是放大聲音,而是繞過內耳中受損的部位,通過電刺激使您聽到聲音。德國研究人員日前設計了一種微型電子感測器,這種感測器類比人耳中耳蝸的工作方式,可用於助聽器或麥克風,能在嘈雜的環境中辨別聲音。
德國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感測器首次集成了內耳處理聲音信號的過程,這使得它比以前開發的裝置更高效、更快速。如果佩戴者身處一家繁忙的餐廳,它會改變毛細胞對旁人發出聲音的頻率的反應,這樣佩戴者就可聽到背景雜音之外的聲音。
該感測器長約三百五十微米,寬約一百五十微米,由一條硅片組成,可將聲波轉換為不同頻率的電信號。這條硅片連接到一個執行器,可改變它對不同頻率的回應方式。這意味着如果有人從安靜的辦公室走到嘈雜的街道上,感測器也可適應。
為了進一步揭示人工耳蝸恢復聽力的神經機制,研究人員通過一項大鼠研究闡明了使人工耳蝸恢復聽力的神經機制。這項研究提供了途徑,有助於改善廣泛使用的醫療器械的性能。人工耳蝸植入可幫助全聾患者恢復聽力,但反應差異很大。有些接受植入的患者可以在植入物啟動後數小時內理解談話,但有些人即使在數月之後仍無太大起色。為理解原因,研究人員為十六隻耳聾大鼠定制了人工耳蝸,研究其與聽覺恢復有關的腦活動模式。
研究發現,和人類一樣,大鼠對植入物的反應差異也很大:在這項研究中,大鼠藍斑核(一個與學習有關的腦幹區域)的啟動預測了正反應。當同一腦區被人工啟動後,觀察到的動物間差異消失了——所有以這一方式刺激的大鼠,在植入後幾天內都表現出了對聲音的回應。
藍斑核中的神經元製造並釋放出神經調節物質去甲腎上腺素,隨之會影響多個神經網路的結構和功能。這一大腦“重連”是學習的關鍵特徵;當人工耳蝸不成功時,可能是由於藍斑核沒有充分參與,大腦未能重連自身。
綜上所述,研究人員指出,結合大鼠研究等信息,設計了這款最新的微型電子感測器,目前每個微型感測器只能在一個很小的頻率範圍內工作,所以需要三十到六十個感測器才能覆蓋人類聽覺的範圍。
新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