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二
2023年06月13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探 討)澳門教區和中葡學校起源考

澳門教區和中葡學校起源考

澳門教育多元化的特性,生動地反映其多元文化拼圖的社會人文風景。其中以實施中葡文雙語教育為主要特色的“中葡教育”,更為澳門所獨有。

已故澳門歷史研究泰斗文德泉司鐸在其著作中曾稱,澳門第一所“中葡學校”,是由時任望德聖母堂住持謝禧雲司鐸在一八七九年創辦的“進教圍男童義學”,即某校校史中將之不太專業地譯作所謂的“聖拉撒路學校”。可惜文鐸此說疑點重重,其著作不但從未提出具體證據說明課程鋪排,連他自己也引用的文獻中,對該校和兩年後開設的女童義學的標註其實都是“初級中文教育”。加之進教圍本為華人天主教徒聚居,開設義學的目的首先是提供機會讓當區居民讀聖賢書,識中國字,兼授信仰要理,以照顧公教家庭神益。而且當局對於應否以葡人標準管理入教華人,一直態度曖昧,是否兼授葡文,顯然不在首要考慮。

無論如何,進教圍義學的創辦,在時間點上比一九○六年聖雷鳴道等慈幼會士來澳創辦無原罪孤兒院早得多,因此該校雖然未必是澳門第一所“中葡學校”,但如果不把聖若瑟修院的備修院,乃至澳葡當局在一八六八年委託其開設的華人子弟葡文班計算在內,幾可肯定是澳門第一所面向普羅華人子弟的天主教教區學校(修會主辦的學校是另一回事,特註之,以免混淆)。進教圍義學的創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澳門天主教會順應法國大革命後,西方教育思想範式轉移的結果。

至於澳門第一所實施中葡雙語教學的正規教育機構,目前有切實文獻加以佐證的,是在時任臨時總督馬揸度的授意下,以“中華青少年教育輔助會”的名義,在一九一一年開設的“民主學校”。此時正值葡萄牙成立共和政體,“共和國”一詞當時都被譯作“民主”,例如檢察官便譯成“民主律師”,因此才出現這種易招誤會的稱謂。之所以形容為“正規教育”,是因為該校除設有一年以中文授課的預備班外,是一所完全按照葡萄牙學制,開設三年小學的學校,教授中文、葡語、常識、算術和寫字。雖屬私立學校,但課程鋪排已具備“中葡教育”體制的雛形,其創新之處亦為里斯本方面認可,自一九一六年起每年獲得中央補助。雖說“中央補助”,但實際上還是由澳門的財政預算中劃撥,而澳門公帑,當時亦算作“國庫”,因此由澳門埋單,純粹出於行政方便。

當時的“民主學校”有兩間,分別設在風順堂和花王堂坊約。為填補大堂坊約的空白,議事公局(即澳門市政廳)在一九一九年決議設立“公局中葡學校”。及至一九四〇年代,時任總督戴思樂請示里斯本當局調整行政架構獲批,原來由議事公局辦理的公立教育改歸民政總局,但受戰事影響,延至一九四六年才實施。同時通過停止資助而將之納入公立學校體系,“中葡教育”從此由當局壟斷,相關的教育體系也正式形成。至一九四九年,何東爵士向當局捐款興辦澳門文教事業,兩年後隨着“何東中葡小學”落成而變為現實。

陳震宇

2023-06-13 陳震宇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68977.html 1 (探 討)澳門教區和中葡學校起源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