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打海盜紀念碑”背後的血案
在路環馬忌士前地中央、聖方濟各堂對開位置佇立着一座“打海盜紀念碑”,碑上刻有“攻戰於路灣 柒月拾貳拾叁 壹仟玖佰壹拾年”之字樣。不少人僅知此為紀念澳葡士兵成功擊退海盜,而其背後的血腥慘劇以及澳葡方面藉機實施殖民侵佔的卑劣行徑卻少有人知。
一九一〇年五月,以路環島為據點的海盜團夥擄走廣東新寧縣(今廣東台山市)十幾名學童至島上勒索。當時正值中葡勘界談判破裂,廣東地方官員在清政府“維持舊狀,勿生事端”的指示下不敢作為。於是,學童家長於七月向澳門總督求助,澳督派兵前去路環解救,但遭到了海盜的開槍抵抗而致葡兵死傷。澳葡方面隨即派遣大批軍隊、炮艇前往支援,並連日轟炸島上村落,又放火燒村、燒山,致使大量無辜村民、漁民遇難,史稱“路環血案”。
無論是當時的葡文報紙還是保留下來的葡方檔案,均沒有提及路環島上居民的死傷情況。而當時的《香港華字日報》、《時報》、《申報》等中文報章有許多葡兵在島上濫殺無辜的報道,其中甚至不乏事件親歷者的講述,如“葡兵不分皂白……亂開大炮轟擊,倒塌鋪戶房屋、打死良民無數……”以及“……死者約數百人,或云是賊,或云是居民……”等記載。慘狀如斯,“血案”之名,並非誇張。此外,澳葡當局又以此次事件為契機,擴大對路環島的侵佔。首先是派去剿匪的士兵在島上長留不去,隨後又於次年設石排灣軍事哨所、船政廳路環分所,派警察巡邏路環街道,並成立委員會釐清海島區土地產權等,從軍事、民政等角度實現全面管治。
以史為鑒,當面對這座紀念碑時,吾等澳門青少年應當感受到這段屈辱歷史的啟示:不忘歷史、居安思危!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田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