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吿揭兩部門粗疏大意致內港排澇能力不足
議員:“山頭主義”窒礙治水
【本報消息】審計署日前公佈《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的建設》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指民政與土建兩部門各自為政、粗疏大意,最後投放大量公帑,僅能應付十年一遇降雨強度。立法議員李良汪表示,相關基建已投入大量公帑,相關部門更應盡快就工程缺陷作有效的後補措施,讓落成的項目發揮最大效能,為區內居民長遠解決水患困擾,令公帑用得其所。
拖足七年方竣工
李良汪指出,內港北雨水泵站箱項目投放逾一億元公帑,本該預期能為內港一帶居民解決長期以來的水患困擾,然而,由於相關部門之間未有在工程規劃前作好應有的溝通,令啟用初期即受到公眾質疑成效。同時,工程比原計劃延遲約七年才完工,相關部門卻表示由於“時代久遠”及“人員變更”,未能找到向上級匯報有關情況的文件。
他認為,上述情況除了揭示出相關部門在檔案管理及文件交接等工作上處理粗疏,影響後續跟進,亦顯示公共部門之間在跨部門溝通與協作方面的“老問題”一直未有根治。
他批評相關情況存在多年,但現時“各自為政”、“山頭主義”情況仍經常出現,甚至因此而影響民生基建項目成效。促請各部門的監督實體應以身作則,重視並改善有關問題,避免情況不斷發生。
弊端作評核參考
李良汪稱,包括上述審計報告在內,事實上審計署與廉署多年來亦揭發不少公共部門類似弊端,但情況仍然不斷重複出現;所涉部門有否就報告內容積極跟進改善,社會根本不得而知。
強調官員的施政成效關乎社會整體利益,建議除了將施政當中出現的弊端作為官員績效評核參考,更應將“兩署”報告作為領導人員工作表現評審及主管評核的其中一項指標,尤其對已提出但仍遲遲未有改善的問題,更需作為官員續任的參考因素。
按兩署報告檢視
另外,除了廉署的“回頭看”及審計署的《歷年審計報告的跟進》等機制,建議相關部門應制訂自身針對“兩署”報告的跟進機制,以就揭示的問題積極改正。同時,監督實體須訂定具體指引,推動部門按照“兩署”報告內容檢視,並主動向社會公開改善情況,提升施政透明度及起警惕作用,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