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維護公共設施保安全
一場滂沱大雨,本應遮風擋雨的關閘廣場風雨廊,搖身一變成“水簾洞”,暴露了本澳通關環境的硬件設施問題。拱北口岸是“全國第一關”,關閘作為旅客進入本澳的第一門戶,無論是高高興興來澳旅遊,抑或收穫滿滿離澳賦歸,若遇到如此“濕身之禮”,必然掃興,對本澳國際旅遊城市有不利影響。
關閘廣場自○四年啟用,乃居民及旅客出入境必經之處,尤其在繁忙時段川流不息。然日前在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下,不少正待過關的居民及旅客被困於關閘廣場風雨廊避雨。豈料“屋漏偏逢連夜雨”,風雨廊上蓋嚴重漏水,避雨者盡皆狼狽,令人對本澳的通關環境感到失望。
過往本澳每逢暴雨後,例必衍生種種問題,今次紅雨“小考”,關閘廣場設施損壞的問題已率先顯現,有必要盡快查找風雨廊漏水的原因,檢視是排水設計問題,抑或設施老化。同步全面檢查各口岸的公共設施,有需要時盡快修繕,完善通關環境。汲取今次經驗,應定期尤其在風雨季前,安排檢查和保養各類公共設施,對不合時宜的設施重新設計、修整,並針對老化設施及時翻新、維護與優化,避免因日久失修,造成社區隱患。
風雨季節已至,預見暴雨等惡劣天氣將更頻繁。近年水浸似成澳門特色,部分低窪地區逢暴雨必浸。前晚暴雨不久,氹仔松樹尾、黑橋街等低窪地區即見水浸,困擾街坊。近年建成的防洪排澇基建能否發揮效益,備受關注。
近年水浸預警能力雖有提升,但隨着全球極端天氣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應付,本澳有更多區域成為澤國,居民飽受水浸之苦。有必要從源頭減少水患,加強防洪基建,同時持續疏通、維護下水道,加強渠網疏水能力,提前做好水浸多發區域的排查、清淤,尤其掘路區域的排水能力。總之加強保障渠道正常運作,改善因暴雨引發的水浸,維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