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祛濕
窗外教堂花園的黃皮樹熟了,見果不見葉,纍纍果實提醒了我,仲夏已至。
今年夏天來得早也來得猛,早些天高溫直衝攝氏三十六度,走到酷熱街道,感覺被熱融。居於廣州的老朋友語我,當地攝氏三十八度,馬路可以煎蛋。
嶺南的夏天難熬,討厭的濕熱教人受不了。今年尤甚,踏入春季以來,幾乎每天都是濕漉漉的。
珠三角一帶的人大多體內濕氣重,中醫六淫之說,即風寒暑熱燥濕,六種不同性質的病邪,而暑熱濕基本就是珠三角一帶的特色病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宗祖也留下許多祛濕湯,驅趕濕氣。
入春以來,祛濕湯就成了我家的餐桌上必備湯水,祛濕的生熟薏米、扁豆、赤小豆、綠豆、茯苓、土茯苓,健脾的淮山、芡實、蓮子等,還有冬瓜蓮葉,隨意搭配,每周總要喝上幾天。不知是否日子有功,感覺有點效用,至少身體沒往年那麼沉重,起床後仍感覺疲倦的日子也有所減少,最明顯是小腿,水腫消退很多,從前母親總說腿臉看水腫最準。
朋友說看我沉迷不同藥材配搭的祛濕湯,便知已是人到中年,喜研究養生是大叔大媽的標配。此話不假,年輕時任性,只喝凍飲拒絕熱飲,尤其是暑天,每天幾瓶廢水灌入肚,殊不知形同慢性自殺,五臟六腑被寒濕包裹,血氣運行受阻,弄得“七勞八傷”。中年後,體力大不如前,尤其被寒氣入侵的胃部,對凍飲反應激烈,嘗到惡果,只能乖乖戒除陋習,以食療調理身體。所謂養生,於我而言,查實是逼出來的,年輕時任性種的惡果,中年打後便要還債。
不過,久居嶺南,若沒有祛濕湯真的不行,況這湯水價廉物美,從前老祖母最愛拿一大把粟米鬚,又或生熟薏米煲水,叫我當白開水喝,很是利尿,祛濕功效很好,就幾元的成本而已。
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