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人書法絕句
王補帆凱泰
生佛銜天渡海來,撫番救弊但心裁。
文翁化俗百年事,王霸周全久遠開。
王凱泰光緒元年八月初一日致沈葆楨函,顧未即時郵遞,兩日後再附書一紙云:“再啟者,前函繕成,候船封呈,初三日酉刻,永保返到手教(原注:錄寄密諭,謹已祇存),敬聆種切,忻悉近奉恩綸,毋庸北上,大江南北得以干沐膏雨,良深額慶。船政即交筠仙前輩,自可從速交代,計節鉞啟行,不過重陽左右(原注:電線事想已有眉目,至以為念),屆時侍尚不及叩送。承垂念賤軀,日內尚未復元,唯有加意調衛。匆匆,再請勛安,不莊。侍凱泰謹又上。八月初三日戌刻。”永保,船名,航行閩台各地。筠仙為郭嵩燾,沈擬奏請郭出任福建船政,命為星使,詔丁日昌任之。同年四月二十六日,以沈葆楨為兩江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王函謂“大江南北得以干沐膏雨”,即言此事。到任前仍以江西巡撫劉坤一署理,節鉞重陽左右啓行,“屆時侍尚不及叩送”,仍駐台也。深惜王凱泰“在台積勞成疾,兼感瘴癘,腳氣腫脹,上侵股腹,飲食不進。於十月十一日扶病內渡,即於二十三日申刻出缺”。見沈葆楨光緒元年十一月初八日《福建撫臣王凱泰請恤摺》。則此函距其身故才兩月餘,可視為絕筆。沈葆楨,福建侯官人,林文忠公婿,在籍士紳,且為同官,故於王凱泰政事知之甚詳,謂其撫閩勤廉端恪,隨事以培元氣、端風俗為心,懇懇然數年如一日。禁淫祠,崇節儉。增設書院,為諸生講明大義。衡文申明紀綱,榜出弊絕風清,論者咸謂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台灣隸屬閩省,光緒前漢番分界而治之。所謂番,即台灣少數民族,漢化較深,謂之熟番,較淺者為生番。倭人僭詞牡丹社事件入寇台島,朝廷以沈葆楨為欽差到台辦理台灣海防,審其山川形勢,居民風俗,改弦更張,經奏准開山撫番,闢北路、中路、南路,鼓勵開墾種植。內陸渡台,隨之開禁。後世多言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獻替之功,然初始王凱泰實任其事。先期上《巡撫移扎台灣,擬請先馳赴台履勘,會同妥籌覆陳摺》,合內地全省事權仔細擘畫,指陳利病得失,不減古大臣之風。沈葆楨得讀疏稿,“再三雒誦,既挹謙沖之度,尤紉縝密之思,安得不先台民拜生佛耶”。沈撰《請恤摺》:“及其奉命渡台也,一登舟即屏絕供應。隨身僕從祇有二人,為向來大吏所未有。勤求民隱,博訪周諮,汲汲然惟日不足。……而調度兵勇,籌度興建,綏輯民番,每與臣往復商榷,輒至夜分。其心思之精密,性情之誠懇,臣往往自愧不如。……朝夕兩餐,一飯以外,蔬豆而已。曾勸其節勞自愛,均以受恩深重,不敢暇逸為詞。由衷之言,毫無矯飾。”王函謂“生番廿餘人來局剃髮”,“各社亦欲送童入塾,撫局似日起有功”,為其時實情。凱泰固文士,乘間撰《台灣雜詠》、《續詠》,記風土物產,就其注觀之,當日治事有開山闢路,勸戒煙賭,規範汛弁,普渡禁侈,廣種植,清城渠等等,無分大小,事必躬親。乃沈葆楨輓之云:“文章經術,與多士相切求,天下歡顏歸杜廈;悱惻慈祥,濟不才所未逮,海東墮淚有羊碑。 ”贈太子少保,予祭葬,以總督例賜恤,諡文勤。於福州省城、台灣府立專祠。得年五十三,使其長齡無疾,大用於國家,或可為范希文一流人物,而不幸無祿,能不為天下蒼生一哭。(三之二)
陳懷萱